台风频频起 防御当升级
- 发布时间:2015-07-15 09:31:38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进入7月,3场台风“莲花”“灿鸿”“浪卡”陆续形成。其中,第10号台风“莲花”已在广东省陆丰市甲东镇沿海登陆,第9号台风“灿鸿”也已经在浙江、福建沿海“现身”。对于入汛以来降水不断的南方地区来说,每一场台风来袭,都在考验当地部门防御台风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
根据《中国气象报》,在我国,台风的登陆地点大多集中在南海、华南、华东沿海。
一般来说,西北太平洋台风(如近期出现的“灿鸿”)生成的位置通常在我国大陆“千里之外”,从其生成到登陆的时间较长(有的达5天~10天),更容易成长为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
相反,南海台风(如近期出现的“莲花”)距离陆地较近,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强度不易增强,特别是当台风横穿我国台湾岛的时候,受到台湾多山地形的影响,其强度可能减弱。这些因素使得南海台风的强度多数弱于西北太平洋台风。
由于南海台风强度较弱,生命体征不强,并且在海上游走的时间较短,海上资料也较为短缺,所以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相比,南海台风更难定位和预报,这给南海沿海城市预防台风行动带来一些困难。
《中国气象报》称,在“莲花”“灿鸿”登陆前后,气象台可以每半小时对台风进行一次定位。在2013年“苏力”台风后,当遇到强度较强、强度变化较复杂、路径预报难度较大的台风时,中央气象台都会酌情启动“台风半小时定位”。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高拴柱说,每半小时对台风定位一次,除了有利于预报员更精准判断台风路径和强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为一线防台风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我国沿海人民来说,台风的出现并不罕见。但是假如台风前后闹起来,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象,防御工作困难程度就会加大。
群台风同时存在的时间很短,有的大约只维持几个小时。但是,像最近“灿鸿”“莲花”“浪卡”这样共存时间较长、超过几天的,还是比较罕见的。台风“成群结队”现象的出现,将导致预报难度加大,并对沿海民众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此次“莲花”和“灿鸿”的夹击下,双台风将呈“南北包抄”之势先后登陆东南沿海。鉴于双台风预计将给福建沿海带来狂风巨浪天气,福建尤其需要做好“双台风”的防御工作。
应该说,作为经常遭遇台风、暴雨侵袭的地方,南方沿海城市已经积累了日益成熟的应对经验。比如在广东深圳、福建等地出台的防御规定中,在黄橙红台风信号、红色暴雨信号等高级别预警信号发布时,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可自行安排停课。这样可以减少通知层层传达的环节,使人们在迎战台风等自然灾害时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一位多次跟踪报道台风的记者发现,在台风距离我国很远时,沿海居民会非常关注,但是等到台风靠近他们时,他们反而不太在意气象台的预警,因为他们觉得,经验可以帮助自己躲过灾难。但这是最危险的。因此,从浙江、福建、广东等当地媒体都可以看到,政府在积极疏散沿岸居住的居民。
据这位记者介绍,实际上台风来袭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居民积极参与,了解台风的特性和采取防范措施,让公众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比如每年刮台风,都会有人“看浪”“追风”。浙江媒体刊发的一组市民“追风”的照片,让人目瞪口呆:有的市民相邀开车来到海边等待,有的市民携带妻儿靠近海边期盼,有的市民站到安全防线边缘,有的市民爬到海边的堤坝之上。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有时还会酿成悲剧,这说明,安全教育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标准上。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不仅要做到全力防范台风,更要引导公众如何正确看待安全隐患,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安全风险。
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公众更应当重视这些信息,随时掌握最新情况。而政府也应当更为有效地运用预警信息,从而形成从政府到公众防御台风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