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编织观测网“把脉”南海气象

  • 发布时间:2015-07-13 06:00:1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国南海区域已逐步建立多种观测设备、手段相结合的气象观测网络,初步具备对我国南海区域关键天气气候要素的观测和服务保障能力——

  夏季是台风多发的季节,在我国南海区域,这个季节同样风云变幻。

  “过去66年的气象数据表明,影响南海区域的台风共有659个,平均每年约有10个台风影响南海。南海区域作为台风、暴雨、强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高发区,渔业、交通安全和海上石油勘探等活动经常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说。

  这一状况如今已经得到很大改观。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目前,我国南海区域已逐步建立多种观测设备、手段相结合的气象观测网络,初步具备对我国南海区域关键天气气候要素的观测和服务保障能力。

  这意味着,今后,在南海区域作业的船舶等可以收到气象部门更加精细化的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气象部门会及时向6000多艘船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据悉,已建成的2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每天将播报预报预警信息10余次,遇有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会增加广播时次,可为整个南海区域渔业生产及海上作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实际上,南海一直是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的重点区域。”丁一汇说,“南海区域灾害性天气频发,源于或通过南海的天气系统常常给沿海地区带来灾害性天气。登陆南海沿岸的台风占全国登陆台风的80%以上,其中36%的台风源于南海区域。这里是南海季风爆发的关键区,南海季风的爆发标志着我国和东亚雨季的来临。”

  世界气象组织对南海区域的天气气候非常关注,在这里建立了全球气象资料交换站。在这片广阔的区域,我国一方面要为该区域的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等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为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XI-印度洋责任区(包括南海区域)提供海洋气象情报的国际义务。

  面对南海特殊的气候条件,我国如何更好地承担起责任义务?加强南海地区的观测能力建设,无疑能更好地获取南海区域观测资料,掌握更加完整的气象信息,大大提高这一区域及其影响区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度。

  “建设气象观测设施是提升南海区域气象预测预报能力的基础。在南海开展气象观测设施和通信设施建设,是加强与完善我国海洋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做好海洋公共气象服务的第一步,更是提升该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第一步。”丁一汇说。

  据了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逐步在南海区域建立了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雷达探测等多种观测业务,其中西沙永兴岛、南沙永暑礁气象站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象数据交换任务。

  首次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持的大气与海洋综合观测试验“南海季风试验”从1994年开始筹备。当时,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科学家都参加了试验和研究。“试验历时5年,在南海及周边区域开展了大型的地面、探空等加密观测以及海洋浮标、科学考察船等特殊观测项目,获得大量南海季风爆发及演变、中尺度对流系统及海洋的观测资料,为南海季风及东亚季风研究提供了数据。这些资料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丁一汇说。

  近年来,我国根据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岛屿建成了数十套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站,更新改造了原建站点气象设施。近期,还筹备在南海区域进行飞机下投探空和海洋气象浮标等观测试验,用以支持世界气象组织在台风领域的科学研究。

  尽管我国南海区域气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但是随着南海海上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海洋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南海海洋气象设施仍显不足,大片海区气象观测几乎是空白。

  “提升南海气象观测能力刻不容缓!”丁一汇说,“南海海基气象观测应以填补重点区域监测空白为主,岸基气象观测应以优化、补充现有的观测能力为主,中远海空基观测能力也应相应提升,强化海洋气象综合应用能力。”

  中国气象局表示,将继续开展在南海区域的气象观测设施建设工作,通过构建岸基、海基、空基、天基一体化的南海海洋气象观测和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海洋气象保障能力,为航行、搜救提供更好的服务,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更好地履行国际义务。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