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矿山穿上“绿衣” 再现生态美景

  • 发布时间:2015-07-14 06:29:51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成嘉廷 特约记者 杨 聪

  盛夏,万山矿山国家地质公园,边坡治理、废弃场地治理、生态破坏修复等工程正在有序开展,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汞锰污染场所治理点,原本的黑色已绿郁葱葱,呈现一片生机。废弃的矿洞,已成为游览的景点,大批游人穿梭其间。

  曾经辉煌一时的万山采矿区所呈现出来的新景象,是我省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协调发展?近年来,我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把重心从地下矿业开发转为地上生态修复,使矿区从“黑色”向“绿色”转变,实现了矿业开发的转型升级。

  “地下”到“地上”,

  坚守生态与发展的底线

  贵州是藏矿大省,目前已发现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等类别的上百种矿产。长期以来,矿业开发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是发展需要,也是利益驱使,许多矿产资源被肆意开采,未得到应有保护,造成矿山地质灾害、水资源环境破坏、土地压占退化、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

  如果任由无节制地开发,任由肆意的破坏,矿区的生态将毁于一旦,我们的资源优势将变成环境劣势。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面前,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省出台系列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以制度法规规范开采行为,督促各级政府把工作重心从“地下”转移到了“地上”,走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2013年,我省还启动了“矿山复绿”行动,拟将158个矿山纳入“矿山复绿”行动,分3年(2013年-2015年)实施。

  “黑色”到“绿色”,

  矿区转型演绎自然之美

  夏日的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更显盎然绿意。这是全省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也是水城县矿山转型、矿地共同发展的范例。

  园区是由煤矿企业出资,在煤矿矿界范围内建设,总面积1万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即由煤矿企业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农户流转土地入股,公司再返聘农户管理基地。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是我省矿山从“黑色”向“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一产接二产,也是我省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呈现的一大亮点。

  “矿山复绿”涉及减灾防灾、工程建设、矿山地质、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省在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评价,抓住关键环节确定治理恢复思路。特别重视地质环境稳定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工程、生物措施,进行土地复垦、斜坡复绿、水资源环境治理等,最终达到生态条件恢复、景观美化的效果。

  矿区变景区,

  绿色振兴促使“二次飞跃”

  穿越矿洞感受别有洞天的奇特,游走栈道观赏奇山秀水的神韵,万山矿山公园,如今已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景区。

  被誉为“中国汞都”的万山,汞矿开采、冶炼史有两千多年。本世纪初,万山汞资源因过度开采而枯竭,不得已实施政策性关闭。汞曾造福一方,也带来较大的环境破坏。

  曾经的繁华汞都,如何实现二次飞跃?万山不回避现实和矛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恢复生态、整治环境,并结合当地特有的汞文化和矿山自然风景,把矿区打造成景区,实现了从卖矿产到卖风景的转变。

  近日,记者在万山矿山公园看到,曾经堆积如山的黑色废渣被绿草覆盖,工人正在险峻的山腰修建栈道,边坡治理、泥石流治理、汞矿居民出行大道等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施工。

  通过矿山公园建设,消除了矿渣、炉渣对附近居民造成的威胁,使破坏的地貌景观得到修复,地下水污染得到治理,改善了居民的生存条件,也美化了居民生活环境。

  矿业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矿区生态修复是福泽子孙的重大举措。我省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在利用好矿产资源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