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还草原一片清新满眼绿

  • 发布时间:2015-07-10 02:31:2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刘婉婷

  内蒙古草原面积辽阔,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4,东西部跨度大,植被类型多样。这里的人常说“内蒙古草原是全国最美的草原,解决好这里的草原问题,就能解决好全国的草原问题。”

  为了保护好这片草原,内蒙古自治区创新管理形式,提出用补贴的方式减畜护草,并在2010年两会期间,以人大代表团“1号议案”的形式呈交。

  这与国家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战略不谋而合。2010年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决定,从2011年起,在内蒙古、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5年为一个周期,一场守护草原绿色的行动由此展开。如今,5年期至,内蒙古的草原上书写了怎样的答卷?

  因地制宜定政策草原生态恢复加快

  “草原的变化肉眼就能看出来,以前风沙大的时候白天屋里都要点灯,现在不仅风沙没了,草也绿了。”锡林郭勒盟脑木更苏木的牧民乌力吉说。采访时草场刚刚返青,但放眼望去,已经看不见裸露的沙地。

  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更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世代逐草而居的内蒙古人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称为“德政项目”。为推动政策的实施,自治区农牧厅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手段,制定了《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最大特色是提出了按“标准亩”的计算方法发放补贴金。

  “由于内蒙古草原类型多样,草场面积差异较大,如果只考虑面积因素,不利于推广也不符合实际。所以我们以草原植被类型和生产能力为标准,核算出不同盟市草原的‘标准亩’,实现了区域间平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刘永志介绍。

  在此基础上,自治区还实行了封顶和保底措施,设置最高和最低的补贴额度,兼顾和保障绝大多数农牧民的利益,防止发生因补贴导致贫富差距增大。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初衷是既要减少天然草原超载过牧、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又要逐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所以我们采取‘放权’的管理方式,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盟市’,以及任务落实、补助发放、服务指导、监督管理、建档立卡‘五到户’,由各盟市因地制宜,自行确定落实任务的方式,避免‘一刀切’。”刘永志补充道。

  牧民乌力吉所在的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全盟草原面积占到97%,可利用草原面积达2.7亿亩,占到全自治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

  为了促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盟旗两级财政另外配套1100万元资金作为配套政策的经费。对于禁牧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草原补贴和养老金之外,可以享受每月300元的补助金;禁牧区的牧民子女每学期平均每人补助3000元,每学年平均补助6000元。

  数据显示,2014年自治区草原植被盖度43.6%,比2010年提高了6.52个百分点,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

  减畜提质转观念补贴标准仍需调整

  住在四子王旗查干布力格苏木的牧民特木尔家有5049亩草场,2011年被划定为草畜平衡区,核准是35亩可以养一只羊。每亩补助1.5元,加上综合补贴等每年大约可拿到8500元。

  “政策实施前,我养了近400只羊,以前也觉得多,应该减,但又怕影响生活水平。”特木尔接着说,“但这5年,通过实践证明,适度放牧,草原恢复了,羊壮肉多,卖价高,并不比减畜之前赚得少。”

  “让牧民转变思想观念是补奖政策最大的收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站站长高文渊说,以前牧民喜欢用养羊的数量来比较各家的经济水平,现在认识到适度放牧收益并不低。

  2014年,全区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3750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中政策性补贴收入占到全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

  如今,牧民从“追数量”向“保质量”转变,从“多养羊”向“养好羊”转变,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让农牧民发展生产的思路和水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谈到对补奖政策的建议,特木尔说希望能提高补助的标准。据了解,目前实行的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测算标准是按照2010年的牛羊肉市场价格制定的,而2010年以来牛羊肉价格分别提高了61%和53%,但补奖标准却一直未变。“我们也建议制定草原生态补奖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刘永志说,应该综合考虑物价上涨、劳动力上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缓解固定的补贴标准与持续走高的畜产品价格之间的矛盾。

  牧民关心有期盼建立动态长效机制

  为准确掌握补奖政策实施的成效,便于提出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建议意见,内蒙古自2011年起,对补奖区域内的草原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制定了《草原补奖监测评价标准与方法》,监测包括植被生长状况、生态状况、家畜状况等30个指标。

  通过监测发现,5年周期内,对于生态退化严重的草原,尤其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难以得到实质性恢复;部分已经恢复的草原,植被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持续巩固。因此,内蒙古农牧业厅建议,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作为一项长期的惠牧强牧政策持续下去,形成稳定健全的长效机制。

  牧民的建议也是农牧业厅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调研中,乌力吉反映,牧民私底下早就讨论过即将到期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大家一致认为这项“得人心”的政策一定要继续实施,但对于草原植被得到恢复的禁牧区,应该适度放开成为草畜平衡区。

  “我从小就养羊,这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孩子们可能都不会回到草原了,但是如果不让我养羊,给我再多的补贴我都不知道该做些啥。”经过5年的休养生息,翠绿的草原唤起了牧民乌力吉对放牧的怀念。

  “从长远看,禁牧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生态,更好地利用草原,而不是荒废草原。而且适度放牧也有利于促进草原牧草的增长。”高文渊表示。在对接下来政策的实施意见中,自治区也提到了要实行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动态管理,休牧和轮牧科学利用。“但一定要严格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否则一旦放开,还可能引起生态倒退。”

  “我们还希望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投入到保护草原、恢复草场、增加饲草料供应的工作中来。”刘永志表示,“尤其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饲草料企业建立现代化的饲草料加工设备和仓储设施,在禁牧之后和紧急灾情下,有能力向农牧民提供优质饲草,保护农牧民利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调研发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使得保护草原的意识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46万户、534万农牧民从草原补奖机制政策中受益,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水平持续向好。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