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计中国制造(下)
- 发布时间:2015-07-03 15:32:56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局面如何破题?在本报特邀的业内权威专家看来,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更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互联网+”是全新抓手,更是可顺不可逆的时代潮流;国外经验则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来有为
清华大学金砖国家经济智库副秘书长冯兴科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张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研究员马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李锋
创新如何告别“有心无力”
国际商报:以需求为引导、走创新之路已经成企业、专家乃至政策制定者的夙愿。然而据记者了解,有些企业深知创新之义却不敢或无力创新。这一现象应如何看待?政府、社会应如何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包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冯兴科:政府和企业必须在创新战略中明确各自的定位和职责。政府的角色是“服务员”,为创新的企业提供开放的平台、公平竞争的市场、法治的社会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努力营造一个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政府应聚焦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集聚人才、破除科技成果产业化障碍等问题,特别是要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拥有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等放还给创新主体,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有质量的服务和保障。
对于创新主体的企业而言,要敢于探索,勇于接受挑战。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转型,更多来自外部压力倒逼,企业要想生存发展,除了创新,别无他法。企业必须通过机制创新解决活力和持续发展动力问题,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解决发展规模问题,通过管理创新解决效益和成本问题。不过,企业的创新并非天马行空,须尊重创新规律,只有切实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和当下市场需求热点的创新才能成功。
马涛:谈到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我做过实证研究。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例,对比1995年和2008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各种生产要素对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份额可以发现,中国的高技能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份额由1995年的1.3%提高到2008年的3.3%。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制造业高端要素作出的贡献(增加值)在不断提升,这种提升不仅包括要素技术含量的提高,也蕴含着创新驱动的加强。从微观层面看,有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这有许多深层次原因,包括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对创新失误的鼓励和包容机制较少等。所以,我国政府要特别支持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它们多由年轻的创业者创办,且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创意企业等,更需要用创新发展来推动。政府要想方设法给这些企业提供支持,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李锋:一方面,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企业不愿创新。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社会信用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小,企业面对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非常大,加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另一方面,自身能力低导致部分企业无力创新。部分企业资金、人才等利于创新的要素匮乏,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
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创新是一种引入新思维、新方法的“求异”过程,原始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间既要为成功者喝彩,也要为失败者鼓劲,只有对那些尚未成功甚至是失败过的创新、创业者给予呵护和宽容,中国的科技创新、创业起跑线上才会出现更多的勇敢者和探索者。
张莉:关键还在于理念创新,要摒弃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既要引进和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又要重视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重视创新的氛围。
借力“互联网+”起飞
国际商报:多位企业代表认为,制造业“爬坡过坎”过程艰难,互联网作为新抓手乃至全新的经营思维,成为转型升级闯难关的“利器”。互联网思维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当如何借力“互联网+”?
张莉:“互联网+”是连接、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思维的现实运用,其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数据和网络服务的共享,互联网的平等、全球开放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可以转化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力,被全社会共享。二是生产消费和供应渠道的连接,价值链、供应链和商品链的各环节,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分销、零售等都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厂商和消费者、线上和线下的全面连接。三是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的融合,生产制造更贴近个性化需求,从产品导向为主转向客户导向为主。
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的融合,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具体形式包括“物联网+工业”、“云计算+工业”、“移动互联网+工业”、“网络众包+工业”等。《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通过互联网与工业的聚合裂变,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迈进。顺应“互联网+”打破原有产业边界的趋势,引导传统行业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互联网+”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渠道供给构建传统产业发展新生态,顺应互联网与工业行业加速融合发展趋势,发展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抢占智能制造的战略制高点,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
李锋:“互联网+”将为“中国制造”插上翅膀。“互联网+”通过整合产业链,将使得“中国制造”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生产效率也会大幅提高,催生出新的生产模式、新的销售业态,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使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展方向和趋势。推进“互联网+”,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制造业技术的结合,对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至关重要。
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新技术深度融合于制造业,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进而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要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关键业务环节,开启智能分析与决策,实现从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集成,完成设备、产品、客户的全面连接,最终成为以智能优化决策为核心,大数据驱动业务活动执行,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产品为标志的智慧制造。
冯兴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数据革命与能源、医疗、制造、交通等相结合,将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会产生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这是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制造”只有主动融入此次变革,才能赢得未来。“互联网+”就是要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发展。“中国制造”应主动迎接“互联网+”,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一方面,“中国制造”应借助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新的模式、新的业态。
马涛:“中国制造”应是无数企业制造组成的。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再度定义市场、技术、管理、资金和人才建设,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以及商业生态,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全面思考。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中国制造”更应该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方向是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中国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大幅提升行业协同创新、精准制造、精细管理的水平,优化供应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借此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怎样借力他山之石?
国际商报:回顾发达国家走过的高端制造业之路,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来有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提出新要素增长理论,即强调知识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新要素。研究表明,美国1995~2007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有27%来自于对知识资本的商业投资,欧洲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有20%~25%来自于对知识资本的投资。2013年美国将研发支出等知识资产纳入GDP统计,GDP规模扩大了3%。目前,中国知识资本投资比重低于美国、英国等国家,在版权和授权、品牌资产、企业特有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知识资本投资明显偏低;中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偏低,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还主要依赖于进口。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应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持续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使制造业发展更多地建立在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进步等复杂和高级要素上,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现竞争优势转换。
张莉:德国与美国因为制造业本身就在中高端,国内研发技术、创新能力、资本充足度都较强,其目标和任务明显高于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计划核心是“制造+信息化+服务”,即以软件为主导,以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研发及生产水平;双管齐下,以“制造+服务”延长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以柔性的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将制造业与消费者直接连接;“互联网+制造”,以电子商务的渠道和网络信息技术将制造业与市场紧密相连——这些是中国制造在第二个甚至是第三个十年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制造”并不是要和德国、美国的制造业计划相比拼,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走好自己的路。
李锋:坚持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原则。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要吸取发达国家制造业再造的经验教训,产业升级不是简单地放弃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是要高度重视制造业本身的价值链升级,并以制造业为基础延长和提升服务价值链。在推进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再造的一些有益经验。
坚持促进转型升级的原则。“中国制造”须加快促进产业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逐渐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质增效。
坚持对接世界创新前沿的原则。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中国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中国制造”应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掌握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创新技术,引领全球产业分工新布局,使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占据先机,获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冯兴科:首先,根据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制造强国之路。对于中国而言,广泛汲取德、美等国家的先进制造业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打造出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强国之路。其次,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任何一个制造业强国地位的确立,无一不是靠自主创新,仅靠引进技术即想成为制造强国,只是一厢情愿。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视保障人才的科研成果。再次,要更加注重环保,走一条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之路。最后,制造业强国进程会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对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协调。一个相对稳定、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走好制造业强国之路的前提条件。
(本专题稿件由本报记者栾国鍌、刘明采写)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