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真情系百姓
- 发布时间:2015-06-30 06:29:21 来源:大连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盛勇 谷宏瑞 本报记者石家家
好人素描:
35年如一日,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救死扶伤,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保健事业,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他就是普湾新区三十里堡街道三道湾社区卫生所乡村医生杨金苓。
扎实肯干走上从医路
杨金苓,195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为人朴实勤奋。1978年,19岁的他因勤恳能干被当时的三道湾大队任用为“赤脚医生”。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十分艰苦,房屋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医疗设备,他曾为此感到过彷徨,可是看到乡亲们被疾病折磨得死去活来,大病小病都得跑20多里土路去乡镇卫生院就诊时,他就暗下决心苦练医术,服务好父老乡亲。
他以几近疯狂的态度学习医学知识,除了吃饭睡觉,给乡亲们看病,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学习,终于在1980年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赤脚医生”的从业资格。虽然拿到了资格,但他并没有停止学习,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凭借着不懈努力,终于在1997年取得了“乡村医师”的职称。在钻研理论的同时,杨金苓也很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走遍了周边的卫生所、医院,通过不断地积累总结,做了详细的诊疗笔记,许多疑难杂症在他这里药到病除。
用真情服务赢得群众满意
乡村医生在农村行医没有时间概念,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面对病人的需要他必须做到随叫随到。
一天深夜,熟睡中的杨金苓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杨医生,快,俺爹肚子疼得厉害,请你快去给看看吧。”杨金苓闻言,二话没说,迅速穿好衣服,挎上药箱,跟随来人到了病人家。患病的老人名叫隋永利,已经70多岁了,老人一直患有前列腺疾病,最近因为着急上火,病情加剧。这天半夜,老人被尿憋醒,可怎么也尿不出来,老人憋得脸色苍白。看到这种情况,杨金苓又迅速跑回家,拿来了导尿管、尿袋,为老人导尿。通过治疗,老人的神色渐渐恢复正常,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已是天色见亮,一夜没睡的杨金苓看到老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欣慰地笑了。在那之后,他每天都要去老人家两三次,这样一坚持就是三四年。
在杨金苓的脑海里,有一本村民健康的活台账,哪户人家有卧病在床的老人,哪户人家有行动不便的患者,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总是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村里有个老人叫孙兰英,在1996年时感到身体不舒服,经医院确诊已是胃癌晚期,常常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杨金苓每天都要去看望他两三次,给老人精神安慰,并适时地为老人服下一定剂量的止疼药,并告诉老人的子女,如果晚上老人感觉疼痛随时可以去找他。无论白天黑夜,老人疼痛时一定有他的身影,这样的陪伴持续了一年多,直到老人临终前还紧握着他的手。
这样的事情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不胜枚举。他每年义务出诊400余次,行程1000余公里。35年来,他义务诊疗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绕赤道一周。为了乡亲们的健康,他随叫随到、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真情服务赢得了群众的满意。
默默无闻作奉献平凡岗位奏华章
现在农民的生活好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多了起来。每年社区都要组织党员出去考察学习,党员队伍中老年人居多,每次杨金苓总会陪同出行,他总是带着他那个标着红十字的药箱,里面各种常用药、急用药一应俱全。社区领导和参加活动的人员总是说:“有杨医生在我们放心,他就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在他担任乡村医生期间,社区里新生儿疫苗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每到疫苗接种时间,他都会用电话及时通知家长带着子女来到卫生室。业务水平上的精益求精,服务态度上的无微不至,为他赢得了乡亲们的高度赞誉,他本人于200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两次被评为“区先进医疗工作者”、三次被评为“镇先进医疗工作者”、四次被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
记者感言
面对荣誉,杨金苓很淡然。他总是说:成绩不能代表什么,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朴素的语言中透露出一个基层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