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专家详论:日本经济实现复苏的关键在哪儿?

  • 发布时间:2015-06-26 14:08: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日本频道北京6月26日电 原题:制造业在日本经济复苏中的角色探讨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李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毅在《日本学刊》2015年第3期发表《制造业在日本经济复苏中的角色探讨》。(全文约2.1万字)

  李毅认为,作为一个融汇了时代元素且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的未来型产业,当代制造业将以创新母体的角色成为后危机时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解决其今天转型中的结构性问题进而重返世界经济前沿,关键在于通过对产业优势的变革与传承找准未来经济发展的支点。

  李毅在文章中指出,在人们的习惯性认识中,制造业往往是与即将成为历史的工业经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制造业在一国GDP中所占比重逐步降低,自然其作用也在同步发生变化。但这种认识也许仅看到了以往发生的一些历史现象,远不是事情的全部。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在经历了信息技术泡沫和次贷危机的惨痛教训之后毅然重返制造业的事实,就清晰地提示了这一点。因此,讨论制造业发展的当代意义,探索今日的制造业在工业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新兴工业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

  在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低迷之后,近年来的日本经济复苏大体处于一种波动状态。根据日本内阁府的统计,由于2008~2009年世界性危机的冲击,日本实际GDP年增长率分别为-3.7%和-2.0%,2010年短暂升至3.4%后,2011年又受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再度下滑至0.4%。其后的东北振兴,虽使日本经济有所上扬,但起色不大,即便“安倍经济学”出台后,其宏观经济起落不稳的现象也未得到明显的改变。

  伴随经济的这种波动性增长,围绕着以促进复苏为目标的产业发展着力点这一问题,日本学术界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与政策主张,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客观地来看,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相对于制造业的强势发展和它所获得的巨大世界性影响,日本的服务业确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及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传统产品尤其是那些大众化、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上,日本必然会遇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且,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也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经济内部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日本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确实需要变革。

  那么,电力供应紧张、劳动力资源紧缺是否一定要用放弃制造业的办法加以解决?在目前时段,变革的方向是否必须是实现脱工业化的发展?再进一步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是否就是拜制造业所赐?这些问题事关重大,恐怕值得商榷而不易匆忙下定论。另一方面,上述讨论事实上并不纠结于应当发展服务业还是制造业,两者的发展本身就不是一个线性的替代关系,而是一个以什么产业作为发展的基础以实现日本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而给人们提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显然,这已不仅仅是关于周期性经济恢复的讨论,即不再限于对日本景气的观察与判断,而是关系到日本今后长远发展之大计,关系到21世纪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而其复杂性则要求我们进行一种历史的认识。

  (一)制造业发展与日本经济成长相关性的历史认识

  尽管目前的日本经济发展尚在波动之中,是否开始走向复苏还有待观察,但日本仍是一个世界经济强国,这是事实。作为经济强国,日本的经济成长与其作为实体经济重要代表的制造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的分析从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认识开始,也就是基于它的发展过程来讨论问题。

  1.日本成长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的历史检视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上,日本是以典型的后起者身份出现的,即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工业国家。尽管它的崛起与赶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分析日本的身份转换与其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推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且那些经济转折节点更便于进行历史的观察。

  首先,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由幕府制的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正是符合日本特点的工业革命大规模展开,才使日本得以将幕府时代历经两个多世纪逐步建立起的传统地方手工业,从手工作坊的区域性生产转变成为机械大工业的开放式生产,从而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与产业的发展方面奠定了日本社会进步的基础,使其搭上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列车。其次,利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的发现和内燃机发明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时机,日本审时度势,大力进行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内部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实现了由近代匠人手工艺为基础的技术体系向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技术体系的关键性蜕变,从而使它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保证了日本在20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胜出。再者,在战后总结战败教训,经济向民主化、非军事化的和平发展轨道转变的时期,能够反映这种变化的最重要表现,是日本的科技与工业实现了为经济发展、为大众服务的转型,因此才有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日本奇迹”和其国家经济的繁荣。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的技术迅猛发展及更深刻的经济转型到来的时刻,日本却罕见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这一时期,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发展陷入了低迷状态。即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与当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数字技术发生了最初的背离;在产品的生产与创新上,与市场需求的当代变化产生了脱节。由于过多地固守已有的制造技术,日本失去了本来可能拥有的与网络技术结合的大众市场。

  由上述轨迹可见,在日本自近代崛起至今的近一个半世纪时间里,其经济发展的成败,即无论是取得辉煌的成就还是跌入曲折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其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同鸣共振、紧密黏合在一起的。也许这正是制造业所扮演的实体经济角色所导致的结果。

  2.当今制造业在日本经济发展中所处位置的现实考证

  今天,世界已经进入到使用大数据的互联网时代。随着现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高科技化,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一样,日本的制造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明显呈现出下降的局面。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数据,2013年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已下降为19.9%。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制造业在当代日本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对经济复苏乃至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一,作为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象征的品牌产品,大多在制造业领域产生。例如,作为大众消费品的汽车,依然是由丰田、本田这些制造企业制造的,在不断创新中把产品推向全世界的消费者,并以其自身的节能和实用性等特点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再如,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甚或是今后所谓智能制造代表的机器人产品,尤其是产业机器人的制造,多由被称为全球“四大家族”成员的安川电机(YASKAWA)、发那科(FANUC)等领衔的制造企业所生产。目前这些产业机器人是活跃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生产领域的主角。

  第二,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曾是日本打败旧体制、成就工业经济社会的有力武器。新世纪以来,尽管日本经济在转型之中处于曲折的发展境地,但其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相比,仍然保持着较明显的优势。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数据,在21世纪初,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4.1%,高出了整个产业的平均值(1.1%)三个百分点。时至今日,日本的制造业,相对于其国内的其他产业如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依然存在,并且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这正是日本得以保持世界经济大国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第三,与占比最高的研发投入相联系,作为基础产业的制造业拥有最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制造能力。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14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的最新数据,2013年日本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3.75%(居G8国家之首),而在其181336亿日元的科学技术研究费总额中,企业的占比为70%,其中制造业的投资为112615亿日元,占企业研究费整体的88.7%。同时,与这种强大的研发能力相对应,生产现场的灵活应对能力也是日本制造业在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事实表明,迄今为止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诸多产业里,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依然是制造业,它是日本实现经济复苏所需的质量、效率和创新力的基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从这个意义出发,或者也可以说制造业是当今日本经济复苏的根本动力。

  (二)关于制造业仍是今日日本经济复苏根本动力的推论及理由

  分析日本制造业立国的历史轨迹,并不是要重回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而是尝试用演化经济学的观点去认识经济成长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历史相关性。客观地观察制造业在当代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也并不意味着认可日本的制造业一如既往地沿着战后多年形成的惯性轨道前行,就能保持日本的世界经济大国地位。恰恰相反,正如本文的开头所述,必须承认制造业在今天日本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中面临着棘手的结构性问题。本文之所以要在上述分析之后做出制造业发展仍是日本经济复苏的根本动力这样一个推论,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是基于两方面的理由:其一,是对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发展与变动及其可能存在的若干规律性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即对制造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新角色的认识;其二,是对日本经济复苏和重振国际竞争力所选支点的讨论。

  1.当代制造业正在经历的新变化及其作为创新母体的新角色

  产业发展史的记录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来,其对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所做的反思与变革就不止一次。尤其是21世纪的IT泡沫和金融危机后,美国“重返制造业”的战略行动成效显著,其产业的变动轨迹耐人寻味。对此,人们先前关注最多的还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处理,已有诸多的讨论,美国显然吸取了这方面的深刻教训。但是,事情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即,与日趋显现的新的工业革命端倪联系起来,这一变动轨迹是否意味着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制造业本身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就目前能够观察到的产业变动情况来看,变化之一,是产业边界的模糊与产业融合的现象日显。即新技术产业应用步伐的加快,推动着生产边界的扩大和市场对产品服务的广泛需求,使得制造业的生产与生产性服务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可能需要对先前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划分重新认识。而生产上前后接续的上下游产业,也正开始作为不同的生产工序日趋融合为全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生产环节。

  变化之二,高科技的兴起与其应用产生的高度创新能力,有可能改变先前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定义。如现代技术的快速产业应用,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划分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传统产业的华丽转身,即某些传统产业变身为高技术产业的例子在逐步增多。比如,传统的纺织业变身为新材料产业,就是最为典型的事例。

  变化之三,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新平台,有可能使昔日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颠覆性的变化。灵活的设计方案的网络采集,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生产,触角遍及各地的物联网络维系,把整个生产过程变成了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游戏。同时,这一异常高效的新型生产方式,也将不再受地理位置与区域上的距离限制。

  变化之四,也是最重要的变化,即与上述的变化相联系,制造业也许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形态,而是将担负起创新母体的重要角色,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遵循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制造业成为创新发生的核心环节、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强力支点。也许这才是今日美国坚定地重返制造业这一行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正是今天的日本要实现强劲的经济复苏,不可能离开制造业深度发展的深层次理由。因为,今天能够担负起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制造业,是一个融汇了时代元素且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未来型产业。对于国际经济领域里的竞争者来说,谁能够尽早地认识到这一点,谁就有机会赢得未来。

  2.制造业是日本重振经济、重夺国际竞争优势的强力支点

  由上述认识可知,在经济转型、时代变换和产业变革面前,要使一国的经济能够克服不利局面,实现根本复苏和平稳增长,能够适时地认识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关键。虽然日本与美国因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状况,不能不说与它对上述的变化缺乏适时而深刻的认识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日本未能在这次经济转型中及时地感知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制造业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长时期沉浸在以往成功的喜悦中,固守以往的硬件制造优势与制造模式,正是一种表现。可见,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复苏乏力,不在于它在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依然把发展制造业置于重要的位置,而在于它未能恰当地认识和理解新的历史时期制造业所发生的产业变革以及它所承担的新的历史角色,因而也就未能主动地去进行适应这种新角色的变革。而且,就日本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实现强劲的复苏就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这在事实上恰恰是和日本制造业的变革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已经处在深刻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变化中的日本,为什么没能尽早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战略以扭转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尽管其中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但是,在转型与变革的浪潮冲击面前缺乏对自身特点的客观审视,未能找到一个发展的支点,也许是一个不应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因为一个经济体要认识变化、进而有效地应对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需要对自己的产业状况及其演进历史有客观的、清醒的认识,这是应对变化的主体和基础。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时代,符合国情的差异化战略和长期积淀形成的产业发展支点,对于一国在竞争中胜出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对于今天的日本而言,要尽快打破其低迷的发展状态,实现经济的稳步复苏,离不开它在长期发展中所打造的这种制造业发展基础以及对这种基础优势的传承。这也许才是日本在新世纪与欧美发达工业国家竞争可以运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当然,这里所说的基础产业优势是动态的,需要日本凭借其专长在制造业的变革中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新优势,而不是像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那样,不知所措地盲目跟随其他经济体进行模仿和照搬。这恐怕是日本经济实现根本复苏所面临的最大课题。不过,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世界性的产业变革浪潮,给日本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绝好的时机。而且,日本自身也存在着有利的条件,即它可以向自己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去学习,也可以反思近年来曲折发展的深刻教训。如果它能够在比较中把握住发展的产业支点,在变革中创造新的优势,那么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有前途的,它的真正复苏亦会早日到来。

  (三)日本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举措及其经济复苏中的产业动向观察

  正是由于制造业对于日本经济发展在事实上的重要性,《日本工业复兴计划》作为“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行动框架之一,在2013年6月14日由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其内容涉及以促进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紧急结构改革,雇佣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本培育,推进以争夺科技制高点为目标的科学技术创新,建设世界最高水平的信息社会,打造最有利于竞争的事业环境和实行中小企业、小规模事业者的革新等六大项行动计划,并且分别设有具体的措施和主要成果目标。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安倍内阁又围绕这一复兴战略多次进行讨论与修订,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联措施。

  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性因素,政策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是这种作用和影响是通过产业自身发展对其周边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内在要求加以实现的,即将它视为产业发展的一种政策环境来看待,关注它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倍的“经济增长战略”尤其是《日本工业复兴计划》的出台,正是制造业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亟须发展与变革的印证。经济复苏中的产业动向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需要人们去关心。因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归根结底是由产业的行动所决定的。

  第一,日本是目前的“机器人大国”,在产业机器人的技术与生产、供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是由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及其在生产现场的迅速普及,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才使日本赢得了“日本第一”(Japan As No.1)的殊荣。因此,日本在2015年1月制定了《机器人新战略》,决意依据这个发展的有利基础,重振日本经济,同时也期待以此使日本再回世界经济的前沿。同时,为着眼于解决目前日本面临的所谓“发达国家课题”,即世界上最为严峻的老龄少子化所造成的劳动年龄人口不足和社会保障费用大增,日本为自己规定了机器人革命的三大目标,以及最近五年内在整个制造业、服务业、医疗护理、基础设施和救灾及建筑、农业五大领域具体推进的政策措施。安川电机等日本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亦正在扎实深入地展开。

  第二,中小企业在目前日本艰难的经济复苏中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弱者的地位,但是面对日益加深的企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人们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域中坚企业和中小企业,作为复苏的一种基础性力量被人们寄予了厚望,并被作为提高日本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围绕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扶植,日本政府不断制定各种法律和政策措施。而且,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也迫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主动应用IT技术进行业务运营、积极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与科研机构和其他部门合作、积极整合资源中,力争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保持企业的经营特色,以使企业能够适应转型时期的变化,在经济复苏中焕发出生机。

  第三,日本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市场条件,使其在现有的技术经济背景下,尚不能改变经济发展的外向性特点。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工业强国的身份,也决定了它仍然会把世界市场作为其主要的经济活动舞台。也就是说,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与全产业链的跨国生产和布局仍将会继续得到扩展。不过,在日本海外投资继续扩大的同时,近期也出现了其调整在海外市场的投资与部分生产企业回归国内的动向。同时,日本企业加速国内投资的消息也不断传出。出现这一动向的原因,当然有日元贬值、日本与海外的生产成本差距缩小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进一步来看,这是否是对美国重返制造业的一种跟进?还是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日本制造企业在内外部市场上一种长久的新的分工布局?这仍然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它对日本经济的复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是后者,那么影响将是深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新华网日本频道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为“新华网日本频道”。)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