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探究日本制造业的神话

  • 发布时间:2015-03-30 10:29: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蓝建中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东京3月30日电(记者 蓝建中)从经久不衰的日本相机,到风行一时的日本马桶盖。日本制造是凭借什么特征吸引大量本土和国外消费者呢?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制造的青睐能给中国制造业什么启示呢?

  【以人为本 创新为首】

  写稿前不久,我陪两名国内来的同事购物,发现她们普遍关注的是化妆品、皮包、电饭锅、服装等日用品。她们说,在日本购物主要是看中品质,还有设计创意,很多小东西的人性化设计让人感觉很好,便宜是其次。

  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事务局长李睿栋说,日本制造的产品非常人性化,精益求精,长于细节,这是吸引购买的主要因素。

  佳丽宝(Kanebo)公司公关部的安东晴指出,日本制造的特征根据业种各有不同,很难一概而论,单以佳丽宝公司这类化妆品产品为例,主要是由于产品不仅将顾客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贯彻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而且产品设计甚至还超越消费者的需求。例如,2009年,佳丽宝别出心裁地推出一款3个刷头的液体眼线笔,在日本上市两个月便完成全年的销售计划。

  

  在品牌众多的日本,企业把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笔者发现,在日本由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在数量上仅占日本科技创新内容的20%,剩下80%的科技创新,实际上都是由企业完成的。

  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有完整的创新体制,甚至有近万个企业本身就是从事新技术研发的。创新可以说是日本企业的灵魂。例如夏普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信条就是彻底贯彻“创造性”、“独一性(only one)”和“革新性”,卡西欧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创造、贡献”。

  除了大企业,中小企业同样把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宫城县仙台市东北工艺制作所于1933年创建,目前只有6名员工,资本金300万元,以“玉虫塗”漆器的手工艺品为主打产品。近些年,制作所在传统的梳妆匣、盖碗、花瓶、画盘等之外,又开发出U盘,复合圆珠笔、明信片等低价产品,将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日本最大的日化企业花王公司社长泽田道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花王集团是日本最大的日化企业,拥有超过120年的历史,业务发展壮大的根本就在于始终立足消费者视角,将消费者需求与自身的独创性相结合,开发革新性产品。花王将这种做法叫作“Yoki-Monozukuri”。

  他说,在日语中,“Yoki”的意思是“好”,“Monozukuri”的意思是 “产品的开发/制造”,但连在一起并不是单纯指研发生产,而是包括市场开发、物流、销售等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所有业务活动。

  泽田道隆指出,要具体实践“Yoki-Monozukuri”的承诺,最重要的是革新。我们追求的革新是通过创造新价值来变革社会和生活文化。换言之,就是为消费者提供能产生惊喜、感动和启示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中日产品比一比】

  安东晴说,她在佳丽宝公司工作了6年多,对日本产品的性能已习以为常,个人感觉是,中国人有点把日本制造神话了。“日本制造”的理念、技术和做法其实极其朴素,就是:始终坚持的消费者立场,脚踏实地的调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钻研。

  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事务局长李睿栋说,中国制造求短平快,少有企业愿意在细节、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花工夫。原因是整个发展环境还没从粗放型到精细型转变,环境资本也没有耐性,人的思维也很难到细节上去。看看今年大学创业排行榜里面大学生的创业企业,大多数都与互联网有关系。可是,难道别的行业像制造业都不需要发展了吗?

  由华侨创办的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长姜德春认为,“日本制造”的东西一是注重细节,二是很会包装, 三是会推销;而中国产品的问题,在于对细节缺乏足够的重视,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足。

  姜德春说,其实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或日本人的强项并不在创新,日本人擅长拿来主义,以前是从中国学,近现代则是欧美。从古代的造纸、丝绸、茶艺、瓷器等到现代的汽车、高铁直至运载火箭,几乎所有的产品,没有诞生于日本的。日本的高铁脱胎于德国,火箭发动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购买美国的。日本高级相机的镜头仍需从德国进口。但是,在市场经济下,日本拿到专利后,会在改良和细节上下功夫,然后在商场上战胜对手。日本人很会推销,会揣摩消费者心理。像酱油、拉面、围棋等本发源于中国,却以日本产品及日语发音知名于欧美,这值得中国人反省。

  

  【迷日货不如强自身】

  姜德春认为,到国外旅游的国人,能够认识到国产的一些产品还有不足是件好事,但对外国的东西趋之若鹜就有问题了。他说,比如内衣,真正产于日本的,化纤品居多且价格较高,而中国产的是纯棉,还便宜,如果这样还选日本产的,可谓愚蠢。在日本购买的食品保健品、家电(包括马桶盖)以及医疗消费(癌症的体检等),名不副实的不少,但中国人好面子不对外人说。此外,商品的跨国保修、追责、赔偿等目前没有制度和法律保障。

  他指出,能够到国外旅游又有购物能力的国人,恐怕事业有成的不在少数,那么,他们面对国外产品能够知耻而后勇,把对国外产品的钟情变成自己在事业上更进一步的动力才是正解。而政府部门对这种现象应向着有利于本国的方面引导,旅游者做过了头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关税)加以限制。因为,大量消费力的流失,也意味着国内税收和就业的流失,更严重的,还会削弱国人对本国的认知。

  姜德春特别提到日本对本国产品的保护。他介绍说,网购在日本也很盛行,包括从海外网购,但是所有网购都要经过海关检查,超过规定价格的,补交税款后方得放行;违反日本食品药品标准的,直接没收销毁。对水客及游客随身带的商品同样如此。

  笔者发现,实际上,很多在日本销售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按照日本标准生产的。例如在百元(日元)店中,大量的锅碗瓢盆、五金工具等日用杂品都物美价廉,相当于人民币5块多钱就能购买。这说明只要中国制造业严格按照标准制造,完全可以造出合格的产品。

  笔者曾参观过不少日本制造工厂,对日本工人认真、细致的“匠人精神”深有感触。日本的学前和学校教育体系,不会教给学生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会无孔不入地植入这种“匠人意识”,从小培养孩子对钻研技术的兴趣。

  不过,姜德春认为,中国不缺乏技术工人,也不是技不如人,而是缺乏使企业经营者从中受益的机制,缺的是让技术工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体制。在市场经济、自由、公正竞争的机制下,只要消费者、政府及企业合力形成一种让假冒伪劣无处藏身的氛围,中国制造业的局面就会大为改观。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