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付出那么多,为何蓝藻还未消失

  • 发布时间:2015-06-26 07:34:4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无锡8年治太,功过几何?正值炎夏来临之际,记者近日探访了无锡的若干治太现场,感受这座城市8年的坚守、无奈与期盼。

  坚守:无锡为太湖也是拼了

  午后1时许,蠡园街道喇叭口蓝藻打捞点,50多岁的周国良正站在打捞平台上巡视。

  “今天虽然热,但偏南风是第一天出现,基本没有蓝藻。”自从2007年被招募来捞藻,这位当地农民已总结出蓝藻集聚的规律,“一是温度35℃以上,二是偏南风连续出现两天。”

  每天工作8小时,政府每天给付每人80元,每年从4月中旬一直捞到10月底……这样的捞藻,无锡已坚持8年。“目前全市共有96个打捞点,120多条打捞船,1000多名打捞人员。”无锡市捞藻办主任陈旭清说。

  当日中午12点38分,在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的中控室,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COD,23;总磷,0.17;氨氮,0.2。“我们厂2007年进行了提标改造,这些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最高标准一级A。”谈振娇厂长说。

  新建、提标、完善管网……8年来,无锡在污水处理上狠下功夫,取得了难能可贵的“两个相当”:7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量超过200万吨,相当于全市供水量;8000多公里污水管网,相当于全市道路总长。

  8年,为了治理太湖,无锡不惜以GDP下滑为代价,关停数千家污染企业,直接投入资金近500亿元……作为一座中等城市,这样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只因为,无锡对太湖有切肤之痛!”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说。无锡水利局办公室主任朱双清坦言:“这些年无锡为太湖也是拼了!”

  无奈:为什么蓝藻还未消失

  然而,太湖蓝藻至今并未消失,甚至一度集聚面积还高于往年;水质虽然向好,但也远未达到人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付出那么多,为什么蓝藻还未消失呢”?不久前,几幅太湖蓝藻集聚的照片,便在网上引发围观。

  “首先想给大家澄清一个概念,太湖治理的效果并不能仅凭蓝藻的有无来判定。”顾岗表示,十几年前蠡湖(注:太湖位于无锡的内湖)由于水质太差,根本就没有蓝藻,经过多年的治理,水质改善后,现在反而有了蓝藻。那为什么还要捞藻呢?“这主要是防止过多的蓝藻集聚后死亡发臭,从而导致太湖水质污染。”

  当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太湖水质改善尚未达到民众期待。

  对此,顾岗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太湖所处的区域环境。“太湖流域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多倍,GDP占全国的15%,单位国土面积产出的GDP是全国57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给太湖带来巨大压力。”他坦言,在经济、人口都为增量情况下,太湖能够“向好”已经很不简单。

  期盼:正视治太的长期性复杂性

  “我希望全国人民都能正视治太的长期性复杂性。”朱双清说,治太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精卫填海的努力”,寄望通过几年时间就取得天翻地覆的质变,并不现实。

  不过,他对未来也有担忧。“我个人看来,在治太问题上,无锡是全太湖流域投入最大、付出最多的城市,8年中累计投入将近500个亿,未来无锡还能有这样的财力来支持治太吗?”

  除了钱的问题,顾岗认为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控制污染物入湖。“从蠡湖的治理历程看,湖泊水质的改善,最根本的还是控制入湖污染物。控污做好了,事半功倍。”

  但控污并不容易。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解决污染入湖,最根本的办法是全流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调整并非易事,污染企业都退出了,却没有那么多优质企业填补进来怎么办?这么多人的就业怎么解决?治太,不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顾岗同样强调,必须认识到治太的长期性复杂性。

  作为太湖治理综合统筹单位的负责人,顾岗坦言,目前在太湖治理上“九龙治水”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部门为了部门利益,仍然在上一些花架子工程。“不能说没效果,但效果肯定不是最好的。我认为,当前应当把钱优先投向减污效果更好的项目上。”另外,他还认为,“要享受好的环境,必然要付出代价”——除了政府要坚定不移地付出,每个人也要从自己做起,付出自己的努力:比如节约用水、尽量不把洗衣机移到阳台等等。本报记者杭春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