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引入一项技术趟出扶贫新路

  • 发布时间:2015-06-23 02:32:0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郑惊鸿

  无土栽培是目前世界设施农业流行的主要生产方式,中国农科院专家研发的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国内外率先用有机固态肥代替无机营养液,突破了无土栽培必须使用营养液的传统模式,有效解决了设施土壤连作虫害、效益不高等问题,缓解了园艺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因其卓越的示范效应及在非耕地上的规模应用,2011年荣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

  这项技术的领军专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蒋卫杰教授日前欣喜地告诉记者,继在山东和河北土壤严重退化的设施蔬菜产区、在西北砂石地和东南沿海海滩地等区域广泛大面积成功应用种植10多年后,生态基质无土栽培技术体系,近两年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国家扶贫重点县水城县河滩地上也得以成功应用,种植当地同样蔬菜当家品种西红柿、辣椒、南瓜,每亩产量是当地传统种植的6-8倍,单位产量直接成本不到传统种植的三分之一,为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趟出了新路。

  无土栽培技术,乱石岗上生根

  走进米箩乡倮么村,只见在盆景般丘林环绕的山坳间,坐落着一个又一个钢架大棚,分管农业的水城县委副书记杨坚告诉记者,这是4年前从河滩上建起的现代农业园区。

  没有想到,记忆中“高大上”的无土栽培技术,能在这样的乱石岗上生根。感叹间,正巧工人从大棚里抬出一筐筐刚刚采摘的西红柿准备给客户送去,大小基本一致。大棚的“主人”水城远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洪涛说:“我们种的西红柿每个都在200克左右,依靠中国农科院的技术,实现生态无土栽培精准种植、精准管理、精准收获采摘,很受市场欢迎,这是蒋教授团队的功劳。”

  第一个示范大棚,5亩左右,全部种植西红柿。公司负责技术的总监邹灵桦介绍,经蒋教授团队的实地考察取材实验配方,就地取材价廉的褐煤、蘑菇菌渣、秸秆、中药渣等废弃物充分发酵,形成适合我们当地环境气候的独特无土栽培基质,使生态基质成本较传统昂贵的草炭基质降低35%,基质栽培的营养调控技术,突破了无土栽培必须使用化学营养液的传统模式,将有机农业成功导入无土栽培,成本较传统营养液降低40%以上,大大提高蔬菜品质。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采用智能化控制微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适时将简易有机营养液直接追施于基质以保持养分的供应平衡和强度,使蔬菜始终健康旺盛生长。目前3个棚15亩,分别示范种植着当地常见的西红柿、辣椒、南瓜,与土壤滴灌相比节水超过25%,节肥超过35%。

  可视化远程管理,产量高6倍

  偌大的棚,只有一个技术员。

  “我看这株有分叉的苗头,要掐掉,这样才能确保营养送达每一层的果穗。按照蒋老师的种植要求,番茄每一穗只保留3-4个果,果实才能大小一致。”

  正在仔细翻看叶片的技术员沈先贵告诉记者。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是对面山下五星村人。他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跟着周边种植大户学种蔬菜。传统的蔬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辛苦不说,还费工费水。去年他加入远通公司,短短两个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管理这5亩西红柿大棚了。“真是天差地别的变化。没有想到种菜可以这样轻松。施肥、浇水等等都是自动化控制,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到大棚仔细观察。”据他介绍,因为装着无线传感器,大棚蔬菜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信息会自动采集实时监测并传输到数据库,还可以对大棚的滴管管道、通风设备、照明设备进行可视化远程控制,以最佳生产环境实现每一颗植株的精细化精准种植。沈先贵手机上所显示的数据,与大棚里的监控是同步的,晚上在宿舍也能查看大棚生产情况。超过设定的数据,手机便会报警提示。“神奇吧?大棚里的监控体系连着北京哪!一旦有异样,北京的专家也能马上知道。”

  沈先贵说,起初周边的菜农冷眼看着种植在仅仅只有10多公分厚、没有土壤的基质上的蔬菜根茎非常细弱,一直摇头。待到西红柿、辣椒、南瓜植株比他们种的粗壮且高出一二倍,私下里就会询问沈先贵用的什么方法。待到采摘时节,看到他的产量高出普通种植的6倍以上,眼见为实的农民就到村里要求远通公司下一次扩大种植时,能把他们的土地也纳入规划。

  做贸易起家的远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看到了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于有机蔬菜的急切需求和高科技现代农业高投入带来的长远高回报,也想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一试身手。2014年,年轻的水城远通公司和他的合伙人牵手中国农科院专攻温室作物无土栽培技术和逆境生理研究,蒋卫杰把成功推广十多年的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嫁接于这片古老贫瘠的喀斯特山区,他的团队很快研究出专门针对喀斯特山区的技术方案,示范的15亩生态有机蔬菜高效农业产学研基地亩均产量在3.6万—4万斤,比传统的亩产5000斤,高出6—8倍,由于不用土壤栽培,省去土壤改造、人工除草、翻地、中耕、追肥等大量人工劳作,各种综合成本也得以有效降低。

  整合扶贫资金,农民变身股东

  尽管这几年六盘水全市蔬菜自给率在稳步上升,但超过一半的市场缺口还要从云南、广西外调。学农出身的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和农委主任梁健知道这项技术的成功示范,对于从工业城市转型立志建立国际休闲凉都的六盘水以及整个喀斯特贫困山区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意义。很快,市里决定今年以远通农业发展公司和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技术合作为载体,布局在水城的南开、顺场,盘县的达来仙谷、平关,六枝特区的郎岱,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股份合作模式,整合扶贫资金和资源,优先让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示范出可复制的高效生态有机无土栽培蔬菜样板。

  水城县委副书记杨坚坦言,水城是国家扶贫重点县,至今仍有22万人尚未越过2736元的贫困线,如何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我们在不断探索。短短两年的“三变”股份制模式,集聚了51家省市级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吸纳资金21亿元,培育起7大特色产业。在提高财政扶贫资金集聚效应、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县域优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确保贫困农户通过国家扶贫资金、土地入股获得稳定收入,通过到企业、合作社务工还获得工资收入,有效解决贫困户自身致富能力弱、增收途径少、就业能力不足的难题。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得以发展壮大,开始有钱办事,增强了凝聚力。2014年全县9893名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人均增收1020元。

  “生产生态有机无土栽培蔬菜的温室其先期的资金投入大,单单企业投资难以一下子做大。”沈洪涛说,政府决策股份制的做法大大缓解了企业的压力,下一步远通将按照股权开放的原则与农户、合作社、县农业投资公司、村集体或其他有志者合作,在不同的区域海拔试点,拟定2015—2017年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的发展目标任务为1000亩,按每两户1亩大棚计,可以解决实现2000农户脱贫致富。

  按照六盘水市规划,2020年全市发展生态有机无土种植蔬菜基地万亩,实行脱贫退出机制,把示范基地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篮,先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参与,第一年脱贫,第二年巩固脱贫成果,第三年农户完全掌握后退出项目股权,自己另立户头,作为远通公司长期生产基地。接着再选择其他贫困户继续参与项目入股实施,依次可望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致富,并通过项目的实施,示范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升级转型。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