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重在补短板增后劲
- 发布时间:2015-06-18 06:06:17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是我国应对外需不振以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双重压力的重要选择,也是我国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传统增长引擎动力有所下降的形势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举措。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提出,要抓住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针对发展“短板”、民生重点领域和亟须解决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多重作用。
这一决策部署,无疑对解决好“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经历了过去30多年来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我国在许多传统领域的投资已经相对饱和,一些传统的产业领域甚至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因此,不能继续把扩大投资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铁公机”,也不能把扩大投资寄望于传统产业的产能扩张,而是要把投资更多地转向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使投资既惠及当下,又利泽长远。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推出了7大投资工程包,涉及信息电网油气网络、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运输、健康养老服务、能源矿产资源保障等领域。这些项目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又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在加大重点领域的有效投资中,必须着力把这7大工程包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尽快把短板补齐,为稳增长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要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等新的工程包,提前布局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上层次、有后劲、可持续的重要引擎。
在“谁来投”的问题上,要统筹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要放宽市场准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模式,把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工作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撬动民间投资参与重点领域建设。
在“怎么投”的问题上,要充分发挥预算内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继续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和地区倾斜,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来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
总之,要进一步发挥重点领域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还要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