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如何跨界玩转电商?
- 发布时间:2015-06-05 07:51:08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成立尚未满半年,中集电商的电商快递柜已覆盖深圳1600多个小区,成为深圳最大、网点最密集的公共社区电商物流运营商。今后几个月,这些电商快递柜将覆盖深圳范围内被认为“有价值”的大约2500个小区,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社区网络布局。
在全国热议“互联网+”的时候,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也在进行中。总部位于深圳蛇口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2014年营收超过700亿元,其集团官方网站公布的展望显示,集团力争在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规模接近全球500强水平。
去年12月12日,中集集团跨界进军电商领域,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了控股子公司——深圳中集电商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集电商”),首轮注资近4亿元。中集电商副总经理段跃江近日告诉记者,深圳是中集电商迈向全国的第一步,在不久的将来,中集电商将率先在华南发展,并在全国主要城市铺开,打造智能、贴心、安全的社区微物流交付服务平台。
快递柜使用率超过60%
成立于1980年的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其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业务板块是集装箱业务,此外还有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
这样的“巨头”为何涉足电商行业?记者了解到,这是中集集团由“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物流服务”转型升级、谋求突破的创新举措。
“在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就是电子商务,但物流是目前电商发展的短板,而且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少人化、无人化。”段跃江称,中集从物流的角度来看电商的机遇,这个领域的主干线上已形成稳定格局,不过在社区环节还存在很多痛点需要解决,同时几乎所有的发达城市的政府都在着力建设智慧社区,而社区微物流就是智慧社区接地气的最佳体现,因此中集电商选择在“社区”上做文章。
社区O2O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服务市场,其商业竞争比较激烈,盈利模式在创新摸索过程中。在现实生活中,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因为在家中收快递不方便,选择在办公室收快递。
作为一款电商智能交付产品,中集电商的“e栈”则实现了电商物流的互联网化,解决了快递物品最后100米交付的难题,快递员注册后就可以刷身份证或输入手机号码登录,选择合适的箱形、扫描面单条码、输入收件人手机号码,然后放入快件和关好箱门,随后系统自动生成密码发给消费者。
消费者收取快递不再受时间限制,只要用手机收到的取件密码或者微信公众号发送的二维码,就可以在小区内取件。除了为消费者带来便利,“e栈”产品也有助于快递公司集中投递、降低投递成本,对电商而言,也可以减少丢件纠纷,有效跟踪商品交付状态,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实现再次消费。
自去年12月成立以来,中集电商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在深圳建立超过1000台密集运营网络。如今,在“e栈”平台注册的各家物流公司的快递员已有数千名,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越来越强化,快递柜的使用率超过60%。
“e栈”APP即将完成开发
据段跃江介绍,在深圳原关外地区的一些小区,由于购物没那么方便,网购量大,居民对“e栈”的使用率比原关内地区更高。数据也显示,人们取件的时间也呈现一些特点,在上午和下午下班后这两个时间段取件相对密集。
“基于‘e栈’平台产生的各种数据,目前来看还谈不上产生收益,但长远来看都会成为财富。”段跃江表示,‘e栈’作为一个开放合作的公共平台,对数据安全极为看重,这也是一个成熟大企业的固有风格,未来也将进一步从投递数据中挖掘出价值,如可以分析深圳快递量、快递公司份额、优化快递员投递管理等。
除了能提供免费的快递收发服务外,“e栈”还可提供订餐送餐、干洗衣物等社区交付配套服务,未来的“e栈”更可兼具水果、蔬菜等产品保温、保鲜等冷链服务的功能,为电商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贴心服务。
记者还了解到,“e栈”的APP客户端也将完成开发并投用,让消费者参与打造互联网时代的“魔术箱”。
事实上,在“e栈”诞生之前,成都上市公司三泰电子的“速递易”已进驻深圳,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某些社区投递高峰时快递柜的使用率高达100%。
在段跃江看来,社区O2O市场是万亿级市场,需要有实力、敢于创新的一批企业参与竞争,中集电商将与电商、物流商、物业公司、业主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攻城略地”。
中集电商的底气还来自于其背靠“准世界500强企业”中集集团。根据中集集团官方网站公布的“未来展望”,中集集团将力争在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规模接近全球500强水平,成为所进入行业的全球领先企业。
段跃江称,中集电商将依托中集集团品牌优势和物流装备制造能力,整合市场资源,创新设计、改进微物流装备,快速搭建社区微物流平台,为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优解决方案,致力成为一流智能社区微物流服务商。
策划:刘勇 曲广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