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深圳探索生态“特区”:科技护海 湿地修复

  • 发布时间:2015-05-17 19:1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社深圳5月17日电 (记者 董冠洋)绵延近4万平方米的红树林、繁盛的芦苇荡、光影斑驳中的鸟鸣啾啾。这并不是山林掩映、千回百转的世外桃源,而是中国唯一一处地处城市腹地的红树林湿地——深圳华侨城湿地。或许更难想象的是,2007年这里还是一片凌乱不堪的废弃滩涂。

  跟随中国国家海洋局“海疆万里行”采访团,中新社记者来到深圳。提起深圳,人们总会想到这曾是改革开放春潮中的第一处“惊雷”,而容易忽略的是,这也是一座拥有283公里海岸线、1145平方公里海域、承载一千多万人口,必须处理好海与陆、生态与发展的滨海都市。

  记者调研的华侨城湿地,就是“生态”深圳的一个缩影。这片湿地占地68.5万平方米,与深圳湾水系相通,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这块湿地的前身是上世纪90年代深圳湾填海时留下的一片滩涂,由于污水乱排、垃圾倾倒、非法搭建等问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华侨城湿地管理部总监孟祥伟说,到本世纪初,这里的红树林面积已由原来的10多万平方米锐减至不足2万平方米。

  2007年,华侨城集团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接管湿地,开始进行生态修复。水环境修复方面,华侨城修筑了1.45公里生态围堰,清淤还湖面积20.6万平方米,并修建了水生物通道、鸟类飞行通道和公路生态保护隔离带;湿地环境修复方面,补植近4万平方米红树林,补建1.5万平方米滩涂,恢复8万平方米陆地植被等。

  今天,这里已成为深圳的“城市之肺”,保护着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也美化了区域环境。每年冬天,都有大量候鸟栖息驻足,其中不乏卷羽鹈鹕、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品种。

  在深圳湾的海域中,生态修复也在推进。去年5月1日起,深圳湾设置禁渔区,区内禁止一切捕捞和养殖行为。“深圳湾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鱼虾多了,越冬候鸟也明显增多”,深圳市海洋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记者发现,在这座人海和谐的生态城市中,铺开了一张高科技、集成化、立体型的监管“网”。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海洋监测综合管理体系”,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主任郑志文介绍,仅是海洋环境方面的监测就涵盖海水质量、陆源入海排污口、近海海水质量、海水养殖区、海洋垃圾、赤潮、浴场和滨海度假区等八类监测。

  航行在大亚湾宽阔的水域中,记者看到了漂浮在海面不远处的黄色浮标,“每个浮标都是一个无人的自动海洋观测站,搭载有气象、水质、波浪等多种传感器”,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15个海洋浮标已经全部投放到各主要海洋功能区域,数据实时传输。

  据介绍,目前深圳已建立了由卫星遥感、无人机、航空遥感、1个陆源在线监测站、13个视频监测站、5个潮位仪、6个波浪浮标、15个环境浮标和监测车、监测船共同构成的海洋综合立体在线监测网。

  基于这些监测数据,海洋综合信息平台已搭建完成,通过传感网技术、3S技术建立了海陆一体化空间数据管理框架,在国内率先将海洋空间、环境、生态、资源、灾害、权属等各类数据集合在一起,实现了实时原位、可视化的海洋环境监测。(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