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短板精准发力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 发布时间:2015-05-16 08:45:4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县乃国之基”,“郡县治、天下安”是人们对县域经济地位与作用的普遍认识。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关键载体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什么?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又应如何选择发展路径?理清这些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稳定发展,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才具备现实基础。
从当前县市级政府现实运行以及下一步面临的运行环境来看,县域经济的新常态呈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放权让利与部门利益的平衡难度更大。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也纷纷晒出了自己的行政权力清单和政府部门责任清单,这并非是一场“秀”,因为这些清单的落实情况会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在为政府的割肉之举叫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每一项审批事项的减少和清单中每一项责任的晒出都意味着相关部门既得利益受损和权力的被约束,不会没有阻力和抵触情绪。所以,如何严格执行上级规定放权让利和维护部门利益安抚部门情绪是县市级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
第二,政府和企业面临环保压力更大。虽然“绿色GDP”、“生态GDP”的口号已喊多年,但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的转型谈何容易,这不仅仅代表高昂的转型成本,还受市场、资源、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等多方面的制约,但环境持续恶化导致生态灾难已形成对转型的倒逼机制,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转型又迫在眉睫。近年来,临沂、承德、安阳、沧州、驻马店、衡阳、六盘水、昆明、沈阳、哈尔滨等多地的有关负责人已被环保部约谈,这一作法无疑给地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会越来越大。
第三,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大。一方面,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低迷,消费疲弱,企业过剩产能无法发挥,产品积压,利润税收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增幅下降明显;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治理整顿也缩减了政府融资的规模;沉重的地方债又进一步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但另一方面,社会治理、转移支付尤其是民生支出呈较快上升趋势且属刚性增长,使得县级财政捉襟见肘。
第四,“转调创”目标落实与GDP快速增长的协调难度更大。转调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而“唯GDP论”虽然屡遭批驳但现实来看GDP的快速增长仍是区域社会稳定和谐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最重要评价指标。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在短期内却是一对矛盾。因而,如何既要完成转调创目标又不伤及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着实是对新常态下县市政府智慧的考验。
对于如何探索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强调问题,遇难而退固然不是应有的态度,但回避问题、大赞新常态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难逢机遇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说也绝非实事求是。正确的态度是细致分析,找准短板,精准发力,通过县域发展思路和思维模式的调整以及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的落实实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体来说,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上下级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一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不对等、财力过度向中央政府倾斜饱受诟病,因而财税体制改革也是各方讨论最多的话题。虽然老生常谈,但不能不说,现行财税体制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非常严重的制约因素,“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县市级政府运行的生动写照。这种事权财权配置不均衡并非只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对县域经济而言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地市对他们的财税资源侵占和市政建设、拆迁补偿、民生保障等负担的转嫁。
二要开源节流,保障政府财力稳定增长。一方面,市场主体是最主要的财富创造者,也是政府财力的主要来源,要切实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激情发挥的环境;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领域;同时创新方式,慎用、善用各种平台融资。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公车改革,规范公务招待,削减裁并办事机构,清理规范公务岗位,节约三公经费;同时,积极发挥智库作用,科学决策,强化问责,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行政资源浪费。
三要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核心动力。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没有产业支撑县域经济便会空洞化。而产城融合是我国未来发展县域经济的新方向,也是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要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城镇体系建设,打通城乡关节,消除城乡要素流动障碍,以产业促城镇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聚集,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四要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县域经济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消耗高,资源缺乏,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加强创新意义更为重大。要通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资本投入拉动到依靠科技和人才拉动的转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法治和市场环境,要尊重企业家的地位。人才是创新的实施者,要为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和创业提供优惠便利条件。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是创新的保障,要大力发展信息、物流、金融、健康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业。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市委党校)
本版主编 朱宝琛责编 包兴安制作 李 波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