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上海如何赶超全球科创“第一梯队”

  • 发布时间:2015-05-14 03:33:49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徐蒙 本报实习生 杨小玉

  上海在国内已处于科技创新领先地位,并成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向世界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迈进,但相比纽约、伦敦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仍有较大差距。

  面对差距,上海应该从哪些方向和领域突破?通过哪些途径奋起直追?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上海进入“科创之年”,相关总体方案即将出台,企业、高校、市场机构研发创新热情高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已然形成。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自2014年10月起启动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研究,半年来,课题组深入开展调研,先后走访上海和全国各地的众多企业、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广泛听取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内外智库的意见,形成系列调研报告。今年课题组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目标、思路及重大举措”专题,形成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研究总报告》(以下简称《科创总报告》)和系列分报告。

  直面差距的“三步走”

  《科创总报告》指出,上海在国内已处于科技创新领先地位,并成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向世界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迈进,但相比纽约、伦敦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仍有较大差距。

  面对差距,上海从哪些方向和领域突破,通过哪些途径奋起直追?

  首先可以设置指向2050年的长远目标: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综合型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到世界前列,形成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节点和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成为引领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的典范。

  在中期目标上,到2040年,上海应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在重点领域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引领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在近期目标中,到2030年,上海应初步建成与我国综合实力相适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间,要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框架。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思路,应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围绕“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努力促进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在建设过程中,上海应坚持五个聚焦:聚焦科技前瞻布局,打造世界知名的科学研究中心;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聚焦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孵化基地; 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形成符合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创新产业集群; 聚焦人才激励机制,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扩大企业在创新中的话语权

  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律看,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能否营造高质量的创新生态环境,已成为衡量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强弱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课题组指出,上海营造科创中心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聚焦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释放。科技创新政策应推进大学、科研机构等机构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的改革创新。

  专家建议,应加快优化科技成果转移、交易和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转化激励政策,营造更宽松更积极的氛围。对于科研人员,完善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同时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对于创新主体的企业,则建议扩大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话语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公平竞争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也是其中重要一环。上海可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形成要素价格倒逼等创新机制,全方位提升市场配置效率。

  要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举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要求和形式,上海创新人才发展还表现出一定的差距,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缺乏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物,而专业技术人才的占比也有待提高。

  “见贤思齐”,近年来,纽约、伦敦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深圳、武汉等兄弟城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发展的制度,对上海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上海可以建立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机制,组建各具特色的猎头引才体系。同时从加大财税优惠和分配激励力度、实行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方面入手,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潜力等,这些都是国外及国内先进城市提供的经验。

  专家建议,上海应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和视野,以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创新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上海还应积极完善境内外创新人才的引进制度,注重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加大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引进国内优秀人才。

  建立健全创新导向的评价机制,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同时,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和科技红利,以“名利双收”激发人才活力。

  哪些产业是未来科创方向

  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落脚点。

  上海产业布局应遵循立足科学和技术“双前沿”,前瞻布局基础研究,主动抢占产业高端。同时,推动跨界融合,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的市场空间,形成需求拉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那么,哪些产业方向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的选择?

  相关报告指出,上海要抢占制高点,前瞻布局引领未来产业。在先进信息科技、高级人工智能、前沿生物技术、精准卫星导航、新兴互联网+等领域,形成难以复制的源头创新、颠覆创新核心能力,推动我国由模仿创新、追赶创新走向引领创新。

  比如可以立足特大型城市运行安全需求,主动应对“城市病”,推动科技的渗透和应用,培育拓展健康管理和服务、智慧科技服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服务、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服务等民生科技公共福利产业。

  比如可以立足价值链管控力,在新材料、航空部件、智能装备、动力系统、科技服务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撬动性的产业根技术和高精尖战略产品,培育一批本土化隐形小巨人,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又如可以立足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大力提升下一代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传统优势类产业,巩固创新转型良好态势,保障经济增长稳中有进。

  科技创新融合“互联网+”

  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了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相融合的趋势。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资源全球化配置、产学研合作紧密化、创新组织网络化、使用者参与创新和创新与社会互动等发展特征。

  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在科技创新中的服务治理作用。包括建立公共信息公开制度,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大数据创新产业体系的形成;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之间平衡,通过立法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和科技创新服务。上海可以建立公共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室,打造新的城市转型升级动力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上海可以完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探索和完善公共应用创新平台模式,建立区域和跨区域的创新网络,推进全球合作交流。

  上海还应探索建立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有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机构、平台和网络,推动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局面。

  课题组专家建议,上海可以依托“互联网+”对城市和产业的改造态势,加快完善城市建设体制和公共管理服务运作模式,推进科技创新和城市改造升级的融合发展。包括推进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 加快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上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和协调城市形态和功能,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战略轴线,打造浦东(张江-临港)、沪杭(张江-紫竹-松江-嘉兴-杭州)、沪宁(虹桥-昆山-南京)和崇明(杨浦-外高桥-崇明)等四条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轴线,形成长三角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全球城市群的改造。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