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许知远单向街创业:新“许三观卖身记”

  • 发布时间:2015-05-11 08:31:07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石海威

  创业一年后,许知远才找到既可以自我安慰、又能激励整个团队、也对外界和投资人有所交代的答案:“单向空间要重新想象书店,重新定义阅读、消费、食物、旅行……”

  结缘“梁启超”

  在城市之光书店,许知远撞见了梁启超。

  照片上100多年前的梁启超,弥漫着自信,不像流亡者,“竖领白衫系着领带,中分、服贴的短发,镇定的眼神,与梁朝伟有几分相似……”作为19世纪全球化浪潮的受益者,“梁启超由一个辅助性的旧政治变革者,变成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舆论领袖、全球旅行家”。这让许知远神往不已,他想沿着梁启超的流亡路线重走一趟,为自己这几年一个宏大的写作计划《梁启超传》搜集素材。

  2013年10月,许知远暂别同期筹备创业的同事,去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远离国内的喧嚣:三中全会、反腐、净网、自贸区、恒大夺冠……他像在逃避什么,又在寻找什么。

  泡图书馆,采访被历史遗忘的流亡者,在孙中山当年坐渡轮的Sacramento河边喝酒。有一天他在书店买到诗人米沃什的签名书,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里说:“我准备把整个莎士比亚买给单向街,以证明中国没白崛起……”

  作家许知远的哀叹

  历史的复杂,现实的混乱,使许知远迫切想走近梁启超。“他的巨大名声似乎遮蔽了他的复杂的贡献。在中国面临的多重转型中,梁启超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不仅影响了同代人,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者,包括胡适与毛泽东……”

  他写《梁启超的美国之旅》,认为国内视角很少把梁启超置身于国际背景:帮助他逃难的是伊藤博文,他在美国访问J.P.摩根、西奥多·罗斯福,他还是巴黎和会的见证人,他晚年交谈的对象是泰戈尔、罗素。

  但写书过程并不顺利,他经常哀叹:“不懂经学与史学、谈不了佛道,我怎么进入他们的内心,这雄心勃勃、自不量力的传记不知何时能写成啊?!”

  创业者许知远扰乱着作家许知远。2014年6月,结束短暂的伯克利游学,他回到单向空间位于望京花家地原社科院研究生院老图书馆、缀满爬山虎的四层小楼,像个怪叔叔融入已经有几十号人(大部分是“90后”)的团队,也像个异类加入国内疯狂的创业大潮。

  他在写作和创业之间纠结,比以前更忙碌了;开各种会,“心里颇有正安心成为小业主的得意与惶恐”;着急时发脾气,很快又为严苛而自责;他自嘲时间和注意力被分散了,“一个试图当产品经理的知识分子,的确不是个好作家”。

  “许三观”能变成“许三多”吗?

  2013年底,许知远往返伯克利、北京,跟投资人谈融资,发现身边还在做媒体的老友们多半沮丧,但凡创业的则意气风发。“这群好记者、好编辑为什么都要去创业?这个时代需要很多作家、律师、环保分子、NGO等,多一个炒美股的价值何在?”

  他说:“希望以后我们能开连锁的单向空间,让驻店作家们遁入逍遥乡。”在这个概念下,单向空间未来的所有产品不会局限于北京的三家店,将更像“移动图书馆”,出现在京沪粤的高校、街头、院线等地方。产品可拆分、可模块化,根据客流量给大家提供体面的阅读环境,“让莎士比亚进入日常生活”。

  创业也在更新着许知远的世界观。他开始对从前不屑的商人群体多了一些理解和尊重,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他偶然看到刘强东的内部演讲,现场几乎所有人都拿着电脑记录,“别的方面我不知道,但是他能让一个这么大的组织运转起来,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焦虑的时候,他会躲进历史里,用伟大的知识分子来激励自己,在抽象世界完成心理平衡。事情太麻烦,他正好有时间去研究马关条约。

  他承认,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焦虑的一年。“快39岁了,很多压力同时涌来,创业者的压力,作为知识分子的压力,它们是混在一起的。我最担心的就是既成不了一个好作家,又当不了一个好创业者”。

  “许三观”或许应该成为“许三多”。除了“不抛弃,不放弃”外,对创业者许知远更合适的格言是:“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信念这玩意儿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4月,单向空间的院子里兰花烂漫,许知远习惯坐在室外的长凳上看书,也得以从室内火热又琐碎的新叙事革命中短暂抽身。这个下午,他翻开《风雨饮冰室》和《德语文献中的晚清北京》,一边琢磨晚上音频节目要聊的内容,一边焦虑何时能写成工程浩大的《梁启超传》……

  (原载《财经天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