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再说包拯
- 发布时间:2015-03-20 20:52:22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包拯在中国官场是一个奇特现象。他不仅一生仕途顺利,没受到什么政治迫害,而且,在他死后的千百年来,经过艺术加工与历史发酵,他一直是老百姓心目中公正廉洁的好官代名词,以至于后世的老百姓遇到什么冤屈与不平,总在呼吁包青天的出现。
我之所以说包拯是一个奇特现象,是因为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官场,政治生态极其险恶,好官、清官结局一般不太好,他们不少人是在被迫害致死后才逐渐为后人所认识的,这些人物的命运多少带点政治悲情。
包拯在宋朝官场上基本上是顺风顺水,如果我们联想到北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物像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政治命运的波云诡谲,我们就越发该庆幸包拯在官场上的善始善终是多么地难得。本来,以包拯的刚毅性格,他在官场上是很容易吃亏的,但是,他在多次政治争斗中,都安全地挺过来了,直到64岁那年病死在工作岗位上。死亡,正是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但是中国官场的险恶在于即便此刻,那些政敌们同样会制造麻烦,往死者身上泼脏水,可是,包拯还是躲过了最后的一劫,他获得了仁宗皇上的高度评价,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至此,包拯总算为自己一生的为官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一个古代官员的最好结局。
包拯在官场上得罪过许多人,也可以说树了许多政敌,对于一位政治家而言,这是官场大忌,也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包拯似乎不在乎这些,他几乎是以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剑走偏锋的方式,在履行一个天朝官员的职责。他的弹劾是出了名的,他看不得那些贪官庸官在位子上作威作福,他的一生似乎是专门和这些人过不去的,他也不管你是谁,天王老子也不行,他看不惯就要弹劾,他的弹劾又岂止是红红脸,出出汗,他是真刀真枪地干。
有一位叫张方平的官员任三司使时,因为买了土豪的财产,包拯知道了,责问钱哪来的?中间有没有权钱交易?包拯上章将其弹劾免官。他不管转运使王逵朝内有多大背景,七次弹劾王逵苛政暴敛,直到把他拉下马。有污点的官员,他弹劾,平庸不作为的官员他照样不放过,他认为皇帝的亲戚张尧佐占据要位不干事,他也不管皇上的脸色好看不好看,多次弹劾张尧佐,直至此人被免职。
包拯敢于和当朝官员过招,并且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他遇到了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宋仁宗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具有这样几个过硬条件:一是清正廉洁,比如他在端州当地方官的时候,这地方出一种名砚叫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员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成为当地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去了以后,下令不得贪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没有拿过一方端砚。二是光明磊落,他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规定,要求衙门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直接进去见官,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三是没有私心、不求私利,《宋史》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四是不结党营私,不搞团团伙伙。要知道,抱团取暖,找政治靠山,用自己的人,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官场的一条潜规则,可是包拯“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包拯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清官,而且对后代子孙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在《戒廉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佚之后不得葬入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打铁还需自身硬,包拯做到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