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约租车是“专车”还是“黑车”
- 发布时间:2015-01-16 08: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烧钱大战”还让人记忆犹新,现在,互联网打车的“姐妹服务”——商务专车又引发了人们的新一轮讨论。
2014年年底,上海、北京、广州等全国10余个主要城市开始严查互联网专车服务,称其涉嫌非法营运。刚刚进入中国的美国叫车软件优步(Uber),被重庆交管部门认定从事黑车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多个城市的出租车司机也对互联网专车服务表示出了不满。
什么是互联网专车服务?这种新生事物该如何定位?今后专车我们还能坐吗?带着这些疑问,《经济日报》记者展开了采访。
市场缺口催生专车
传统租车服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互联网专车服务应运而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打破信息不对称,让碎片化、个性化的出行用车需求得以满足,这是专车服务能立足的根本
1月13日早8点,家住北京青年路的公司白领陶方舟手捧一杯咖啡,乘坐滴滴专车前往三元桥附近的公司上班。这已经是她本周内第3次使用专车服务。“早晚高峰根本打不到车,从价格来说,我从家到公司一般是40多块钱,如果算上优惠券,跟出租车基本持平。”陶方舟说。
陶方舟使用的互联网专车服务,官方名称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滴滴、快的、易到、AA租车等企业先后杀入这一市场,互联网专车也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中的新热点。
和陶方舟一样,一部分人将互联网专车服务视为解决“打车难”问题的途径。来自北京市交通委的数字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北京的出租车保有量一直维持在6.6万辆左右,但城市常住人口却从2000年的1382万人攀升至2013年的2115万人。
另一部分人则更看重专车提供的良好服务。上海国企职员郑妍婕家的小宝宝只有11个月,她说,“出租车看到婴儿车根本就不停,只能让老公去打车,我和孩子躲在后面,有一次好不容易打到了车,司机一看我推出了婴儿车,居然就跑了!专车司机每次都帮忙折叠婴儿车,绝对不会讲怪话。”北京一家企业的网络工程师岳小龙则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现在万一没带移动电源,手机又快没电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叫个专车,“车上肯定能充电,还有免费的水喝。”
在采访中,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专车司机们说,专车服务还在催生出新的出行方式。滴滴专车司机王庆相开一辆标致508已经有5个多月,他说,“最近子女给父母约车的多了,不然老人心疼钱,贵贱不肯打车。现在反正子女付账,他们不知道多少钱,也就高高兴兴坐了。”AA租车的楚师傅说,“一听到用户打电话说,你把车上的水、纸巾盒收一下,我就知道这是小公司要接送客户。因为这些东西上都有租车平台的标志,用专车就像是公司自己的车。”
在深圳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薛博看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打破信息不对称,让碎片化、个性化的出行用车需求得以满足,“这是互联网专车服务能立足的根本。”
发展中的三个焦点
车、安全、与出租车的利益冲突是互联网专车服务发展中遇到的三道坎。但专车服务的发展,可以倒逼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削弱行政力量干涉,解决行业垄断、从业人员不稳定等诸多现实问题
然而,从各城市监管部门目前的表态来看,对互联网专车服务的“严打”,焦点之一就是“车”。根据《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汽车租赁公司只能提供汽车物权的租赁,不能同时提供司机,而私家车挂靠则被视为“黑车”运营。
“滴滴打车从不和私家车签约合作。”滴滴打车副总裁朱平豆告诉记者,滴滴的模式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租车公司、劳务公司,服务平台、用户”的四方协议上,简单来说,就是租车公司出车,劳务公司出代驾司机,服务平台整合匹配信息,最终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看似“曲折”的模式其实正是为了规避政策的限制。
来自专车司机的说法印证了这一模式。王庆相表示,目前他的收入构成主要分三部分,“劳务公司每个月有2000元底薪,再加上按流水和滴滴的分成,以及根据服务质量和接单数的临时性补贴和奖励,上个月我的收入有8000多元。”快的旗下一号专车司机宋明新则表示,劳务公司给每个司机上保险,对司机还有洗车和流量的补贴,“最主要的好处是比开出租劳动强度低,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收入差不多7000多元。”
不过,私家车挂靠也确有其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互联网专车行业的快速膨胀,让一些企业默许私家车挂靠,“同时,中小租赁公司中也有一部分车并没有租赁许可,互联网专车企业很难鉴别。”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车。”洪宇兴盛是一家北京小型汽车租赁公司,目前分别向一号专车、滴滴专车提供50辆和40辆汽车。其负责人李万龙说,“北京现在有租赁牌照的汽车只有6万辆,2014年才批了1000辆,但租赁公司都有自己的老客户,像首汽、北汽这样的大公司又几乎不和我们合作。”
焦点之二则是“安全”。各地交通管理部门一个共同的说法是,互联网专车安全堪忧,也没有保险。
朱平豆说,滴滴专车为每位乘客都投保了100万元的人身保险。“为了提升安全性,我们甚至还设计了一套严苛的司机培训制度,先要对司机包括驾龄、驾驶记录在内的资格考核,然后还要对他们展开通过率仅有50%的培训,每个月流水和用户评价排在最后10%的司机还会被‘硬淘汰’。”快的营销副总裁李敏则表示,一号专车提供的保险包括100万元的第三方责任险,最高30万元的坐乘险,同时一旦发生事故,一号专车会提供先行赔付。“我们甚至会在招募司机时考虑相貌问题,如果你剃了光头或有纹身肯定不行,担心在安全上给用户心理压力。”
焦点之三,则是与出租车的利益冲突问题。浙江杭州三运出租汽车公司的彭师傅对互联网专车颇有微词,“专车司机不交份子钱,也不承担活动保障等各种义务,却和我们赚得差不多,对此我不能理解。”互联网专车服务商们忙不迭地将自己和出租车服务“撇清”。“我们想做增量市场,不太想动出租车的‘蛋糕’。现在虽然有各种优惠和补贴,但未来专车服务一定是针对高收入人群的,我们也只希望对这些人能形成黏性。”李敏表示。
对此,市场研究机构易观国际分析师朱正煜说,目前专车服务主要以提供中高端车辆和高品质服务为特色,与出租车公司解决经济型出行服务的需求定位不同,不存在直接竞争。但从长期来看,专车服务具备向低端车辆拓展的可能性,与传统租车公司存在潜在竞争关系。他坦言,专车服务的发展,可以倒逼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削弱行政力量干涉,解决行业垄断、从业人员不稳定等诸多现实问题。
合理引导很重要
交通运输部对互联网专车问题进行的回应,为专车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但也划定了范围。在专家们看来,对于专车服务不能一禁了之,应当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人为本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细化法律和政策
在多方期待之下,1月8日,交通运输部对专车问题进行了回应,肯定了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明确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交通运输部发言人表示,“将在更大的范围深入调研,了解各类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的不同模式和发展方向,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理清管理思路,划清管理边界,跟踪研究并实施出台规范互联网用车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在专家们看来,对于互联网专车服务不能一禁了之,应当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人为本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细化法律和政策。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军表示,目前的互联网专车服务从现行法律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法律弹性。管理部门应当想方设法尽快应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变化,“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执法一定要慎重。”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也表示,“政策赶不上变化”是个普遍问题,相关政府监管部门不要闭门造车,要尽快了解新行业新模式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的细化政策。在傅蔚冈看来,政策的调整不仅应针对互联网专车服务,也要考虑到与这一行业相关的上下游。
针对互联网专车的政策也不应仅停留在资格准入上。在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看来,对专车服务的价格要有明确规定。“出租车调价要开听证会,专车的价格又该如何确定?如果专车针对的是中高端人群,那在定价上就要体现出这一点。”朱正煜则表示,除了车辆和司机准入资格外,在政策上还要常态化信息审核,建立车辆追踪体系,安全保障机制,事故处理机制等监管体系,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互联网专车服务的未来,在朱正煜眼中并不暗淡。他表示,随着国家层面公务用车改革的推进,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公务用车,专车正是其中一项有效的社会化服务,“去年政府招标就把神州租车纳入其中。”随着单位用车转移到市场供给上来,政策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名词解释
互联网专车服务
互联网专车服务是移动互联网创造出的新业态。现实中,有一部分人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服务质量有着个性化的需求。随着打车软件的普及,消费者形成了从互联网上寻找出行服务的习惯、产生了黏性。因而,互联网专车服务应运而生。
打车软件解决了传统出租车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互联网专车服务则弥补了传统出租车服务欠缺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
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专车服务品牌包括易到用车、优步、滴滴专车等,仅北京市场上互联网专车服务品牌就已超过5家。
(经济日报记者 陈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