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不尽的“青春”老梗
- 发布时间:2014-12-05 09:35:04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接5版
《匆匆那年》未映先成功
“60后”有《中国合伙人》,“70后”有《致青春》,“90后”有《小时代》,《匆匆那年》是“80后”的青春圣经。这是《匆匆那年》的导演张一白对自己电影的定义。
《匆匆那年》是作家九夜茴的青春小说,故事的背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北京,以方茴和陈寻的校园爱情故事为主线,记录了“80后”的成长轨迹和时代印记。
如同《小时代》一样,《匆匆那年》是近年来最畅销的青春文学作品,甚至被奉为“‘80后’爱情圣经”,还没拍成电影就拥有了无数粉丝。因此这部电影自从筹备以来,就受到多方关注。男女主角确定为彭于晏、倪妮后,粉丝们并无不满的声音,已经成功了一半。更重磅的是,前不久“天后”王菲献唱的主题曲已经在网络流传并大获称赞。难怪虎嗅网近日推出了“决战史上最强贺岁档”的盘点文章。该文称:“《匆匆那年》原著的影响力,加上王菲鼎力助阵,以及该片近半年的宣传周期,所积累的市场影响力已不容小觑。”没错,《匆匆那年》的预售成绩非常好,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微博和淘宝电影的“贺岁片哪家强”贺岁片预售活动中,《匆匆那年》打败众多贺岁大片,拿下了预售榜亚军;在预售点赞榜、想看榜同样名列前茅;在某票务平台上,《匆匆那年》想看的人数超过4万,超过其他所有贺岁大片,高居榜首。
“怀旧”是“80后”消费“刚需”
青春类型片从来不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从上世纪90年代《阳光灿烂的日子》、被誉为中国青春题材经典的《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年),到去年创造了票房奇迹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似乎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并需要有着表达不同时代感的青春片。
从2013年开始,一批怀旧风格的电影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除了以上提及的电影外,还有《老男孩》《同桌的你》《青春派》等。
学者张颐武认为,2013年青春片盛行是一个标示性阶段,意味着由“70后”主导的记忆消费借助影视符号确立了一代人的主体性。现在,不如“70后”经济实力强大的“80后”,则是电影院消费的主流。
怀旧的青春电影有多美好,“80后”的现实就有多残酷。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80后”在应对和适应的过程中,呈现出“早衰”的心态。事业上处于上升期,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是压力也不小,在“奋斗”的夹缝中生存的人其实都非常怀念念书时无忧无虑的生活。
坐在影院里的观众,大多不经提醒都会自觉将角色和现实人物相比照,很自然地将自我也安插其中,想想那个时间地点,自己曾在做些什么。
校园电影“旧瓶”需“新酒”
“怀旧”是最好使的一张商业牌,成为了“80后”消费的“刚需”,这个道理放在综艺节目上也很适用。“80后”开始为结婚犯愁,所以征婚节日《非诚勿扰》火了;“80后”开始怀旧,所以用新形式翻炒老歌和老歌手的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火了;“80后”开始当爹妈了,所以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
电影是美好的,但主角们经历的疯狂事件,有多高普遍性。《匆匆那年》的男主角彭于晏说,自己的中学时代比较平淡,因为他长得胖。果真是应了一句话,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对于多数“80后”来说,学习、竞争以及朦胧的好感才是常态,俊男美女之间过度戏剧化的爱情友情游戏,让“80后”看了情何以堪。
在两年内密集地出现了五六部同主题校园电影,这壶“怀旧茶”显然已经被泡得差不多了,最后总有令人疲倦的一天。接下来校园电影将向何处去,恐怕是《匆匆那年》现象结束后大陆影人将面对的问题。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