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报告公众读本(2023年度)》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发布。报告围绕首都功能、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生态底线、城市治理、安全韧性、区域协同七个重点领域,总结首都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年度特点。数据显示,北京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并举,全年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112家,精细化规范治理桥下空间183处,规范拆除各类护栏900公里。
市属老旧小区改造完工183个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工作机制。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年度体检工作,对城市发展特征及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报告显示,首都中央政务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竣工。本市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中关村科技园研发人员首次突破百万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
本市坚持疏解整治与促提升并举,提升城市服务管理质量。其中,精细化规范治理桥下空间183处,推动桥下空间复合利用;全年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112家;规范拆除各类护栏900公里。
根据报告,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5.8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5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下降,建设用地供应约六成投放在城市副中心和平原多点地区。城市更新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42个试点项目已完工31个,市属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55个、完工183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99部、完工822部,完工量创历史新高。
全市建成各类公园1065个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报告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实施核心区控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区坚持减量提质和重大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隧道实现双线贯通;两轴地区加强规划实施统筹,《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公布实施。
2024年年初,北京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园1065个,成为“千园之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环公园达到109个,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40余个公园相继开放。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5.8亿立方米以上,时隔三年再创历史新高。
在民生服务保障方面,2023年,本市推进公交地铁融合发展,公交站到地铁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站点由上年的84%提高至86%。全年共享单车骑行量超过10亿人次。通学公交运行线路增至273条,服务学校达106所。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2万套(间),连续两年共筹集青年公寓5000余套(间),优先面向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开展专项配租。
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35所,新增优质学位3.8万个;率先发布婴幼儿托育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累计创建150家示范性托育机构;32个社区(村)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成养老助餐点2022家。
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2万余家
2023年,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新两翼”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其中,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达2万余家。
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协同水平持续提升。报告显示,京张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高铁实现对京津冀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通勤定制快巴覆盖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三省市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京津冀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根据报告,京津双城全面拓展合作广度深度,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厂通路全线通车,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截至2023年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达9932家,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52个。
灾后重建方面,北京全力应对“23·7”极端强降雨,妥善安置34.4万名受灾群众,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167条受损道路完成修复。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本市已完成门头沟、房山灾后重建规划。
(责任编辑:王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