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经济理论界:中国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

  • 发布时间:2015-12-04 10:20:3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春晖

  “四个没有变”——中国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深刻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未来趋势,充分表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本版刊发四位专家的文章,阐释“四个没有变”的深刻内涵。

  ——编 者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蔡 昉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必须超越短期的、扰动性的和局部的现象层面,着眼于主导性的趋势和宏观层面。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宏观背景和基本格局,指明了对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的基础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立足点。

  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存在诸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因素。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削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负面影响仍在,但总体上全球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虽然有人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态势为依据提出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表现趋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有利于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形成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这当中蕴含诸多发展机遇。201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5%。其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1.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4.5%,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5.8%,而低收入国家则实现了6.2%的平均增长。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中,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赢得更多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

  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处在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具有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有能力利用好当前科技革命孕育期,赢得先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同时,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后发优势,能够从现有科技成果存量中获得很多产业机会和增长动力。综合运用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将有力推动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创新发展。

  从我国自身发展潜力看,仍然具有中高速水平的潜在增长率。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日渐式微,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必然意味着增长速度换挡,表现为潜在增长率及实际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具有坚实物质基础、庞大人力资本存量和广阔发展空间,即使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位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机会是广泛存在的。我国还存在诸多体制性因素,妨碍挖掘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潜力。因此,旨在消除这些体制性障碍的改革可以带来巨大红利,并直接表现为潜在增长率的提高。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决策部署,将带来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红利。从对外开放看,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对外开放措施,有助于在合作共赢中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国内供给侧改革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可以稳定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保持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立竿见影地提高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有利于在一代人之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提高未来的潜在增长率;深化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国内需求侧改革看,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共享发展等举措,将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均衡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推动宏观经济再平衡,增强国民经济稳定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姚 洋

  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的重要论断,对于坚定我国经济发展信心、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疑虑具有关键作用。看一个经济体是否具有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条件,主要看其科技进步速度、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本积累速度。我国在这些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我国科技投入增长很快,技术进步速度超过多数同等收入水平国家。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3312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6倍多,占GDP的比重达2.09%,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适时提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政策导向,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目标和步骤。相关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的有效实施,必将极大促进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创新发展进程。

  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即使在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情况下,我国劳动人口仍然约占全部人口的67%。虽然这一比例将继续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人口占比较高的优势仍将存在。不仅如此,我国还具有两方面有利因素,可以缓解以至对冲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一是我国退休年龄偏低,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劳动力数量。二是我国年轻人受教育水平快速提升,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数据,我国20—30岁人口的正规教育年限高出50—60岁人口4.3年。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素质劳动力显然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国资本积累能力强,投资潜力大。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达到高收入水平、经济增长进入稳态之后,其人均收入基本取决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而在达到稳态之前,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实现。过去,较高的储蓄率使我国能够快速积累资本、实现赶超。今天,我国经济增长尚未进入稳态,以资本积累支撑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潜力。还应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有些沿海省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而广大内陆地区仍然处在中高收入甚至中低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区进入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发展阶段的同时,内陆地区还有巨大的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使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当然,应清醒认识到,经济增长潜力不会自动变成现实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支撑条件充分发挥效力,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当前,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投资和结构调整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继续以投资促增长是不矛盾的。我国沿海地区收入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但内陆地区的投资机会还很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还很旺盛。因此,沿海地区应以结构调整为主,而内陆地区则应加大投资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处理好淘汰过剩产能和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的关系。我国这一轮产能过剩是过去十几年高速增长积累下来的,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过剩产能将被淘汰。然而也应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增速仍有提高空间的条件下,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可以使现有产能得到进一步利用,从而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并为经济转型升级赢得时间。

  处理好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和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的关系。促进最终消费增长是实现潜在增长率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内外需协调。国内需求的主力是居民消费,但在居民消费不足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可予以有效补充,以提振经济增长。比如,我国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同时许多低收入家庭又没有合适住房,因此,由政府出资购买住房并以适当价格向低收入家庭出售或出租,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没有变

  张军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冲击和挑战,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具有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当前,尽管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时期,但这些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

  韧性好,是指我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调整能力,遇到困难和风险时能较快恢复正常状态。一是经济体制的调整和适应能力较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不同时期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矛盾,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不仅能不断释放制度红利,还能增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特别是危机或冲击往往能够倒逼改革开放,使我们在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在关键举措上实现突破。二是政府调控能力较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调控政策,以及是否具有较强的政策执行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经验,具有较强的驾驭经济能力,而且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能够在经济遇到冲击和挑战时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政策,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三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了经济韧性。中国人民吃苦耐劳,13亿人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能够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在城乡之间灵活流动,使就业市场具有较大弹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纳经济波动的风险。

  潜力足,主要是由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比较典型的后发追赶型增长。尽管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仅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因此,我国经济追赶型增长过程并没有结束,仍然具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首先,需求增长空间依然巨大。就投资需求而言,虽然房地产投资需求相对减弱,但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具有迫切投资需求的事项依然很多。比如,广大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的交通状况还相当落后;许多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地下管网改造、乡村道路硬化、垃圾污水处理、农房抗震加固、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很大、很迫切。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也很巨大,但受到产品质量、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充分释放出来。近年来,我国居民境外消费快速增长。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这些消费需求回流国内,将会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其次,供给增长潜力巨大。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仍然具有素质高、成本低的优势。我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大,但水平不高,不论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增长空间都十分巨大。

  回旋余地大,可以从区域空间、产业门类、调控政策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区域空间来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面临的矛盾问题存在较大差异。当一些产业在沿海地区失去发展优势时,在一些内陆地区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当某种外部冲击(如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一些资源型地区造成较大发展困难时,对另一些地区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则可能是有利的;当一些地区面临比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而经济下行时,另一些地区则由于问题暴露和调整起步较早,结构升级可能已初见成效,进入稳定增长期。二是我国产业门类齐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使我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回旋余地比较大。我国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负债率都不高,金融状况总体比较健康,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有资产,宏观调控具备较多政策工具和较大政策空间。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张占斌

  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的重要论断,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特别是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更加明朗,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提质增效的总体特征。

  消费驱动力增强,内需结构持续改善。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大量出口,消费动力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易受外需市场波动影响。当前,我国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养老家政、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加速形成,特别是网络消费、订制消费等异军突起,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近几年的“双11”彰显我国网络消费的巨大能量,“全渠道+O2O融合”等新商业生态加快孕育形成,“电商+扶贫”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消费+娱乐”开创快乐消费新模式。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

  服务业占比过半,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一次转型,靠的是工业化拉动;工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也是一次转型,靠的是服务业大发展。过去,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二产独大”的特征,工业发展迅猛,但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问题。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尤为突出。一方面,服务业的增加值已超过工业、就业人数已超过农业,日益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兴起;生活性服务业显著改善人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福利。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1.4%,高于第二产业近1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态势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支撑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城乡结构持续调整。过去,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并存,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够,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政策逐步落实,城乡结构调整的“正外部效应”持续显现。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77%。未来5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从现在的约36%提高到45%,这意味着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将加快实现。在城乡结构持续调整的背景下,2015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超过城镇居民1.3个百分点,达到8297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个支撑带”战略加快落地,区域结构持续优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在继续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区域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个支撑带”战略,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达44亿,约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约占29%。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共赢局面正在形成,将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动力。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动力源(600405) 详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