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一条长廊串小屋、取暖做饭靠煤炉”,从“住得进”迈向“住得好”,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56年的5.7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
告别“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今日中国,人居环境更加优美,2019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9.2%、96.8%。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49年末的10.64%提高到2020年的63.89%;全国城市和建制镇数量从1949年末的132个、约2000个增长到2019年的684个、逾2.1万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给人民群众带来满满获得感。
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
“那时和妻子租间小屋,始终感觉漂泊不定。”回想起10多年前刚从甘肃农村到宁夏银川的日子,王彦举感慨万千。2014年宁夏提出,凡是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将与城镇户籍家庭享受同等住房保障政策,随后还出台了农业转移人口的随迁子女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就读等政策。
相继出台的配套措施,让王彦举果断选择在银川买房安家:“如今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我们夫妻俩还有医疗和养老保险,没啥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亿万农民进城找到满意的工作、享受便利的服务,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限制少了、门槛降了,户籍改革让进城更省心。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广西,落户不受就业年限、居住、参保等条件限制;在海南,没有购房可以选择落集体户……越来越多地方打破制度藩篱,人员流动更自由、安家落户更便利。“十三五”期间,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安居。
配套全了、保障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更暖心。“来了就是顺德人!”今年4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举行新市民宣传活动,当地16个职能部门详解各类公共服务政策。“以前不知道还有住房租赁补贴,今天问清楚了,这就去准备材料!”新市民陈先生喜出望外。
看全国,顶层设计紧扣民生所盼,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均等、优质: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县)级以上普遍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纷纷出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镇“定心定根”。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福银高速塔前互通口通车后,镇里开车到延平区的时间缩短了近半个小时,到福州缩短近一个小时,农产品可以更新鲜送达!”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一家蔬菜基地的负责人张丰康兴奋地说。
1949年末,全国拥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城市仅27个,公共汽(电)车只有2299辆。从弯弯绕绕的泥巴路、断头路到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从人力黄包车、自行车到地铁、公交、网约车,城镇的交通更顺畅,老百姓的出行半径不断拓展,城市间的交流联系日益紧密。
以高铁为例,目前可实现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内2小时畅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间1000公里4小时通达、2000公里8小时通达。“成都上班、眉山居住”的白领余友平便是受益者:“坐动车20多分钟到成都后直接转乘地铁,非常方便!”
与此同时,城镇的市政设施也在逐渐完备。1949年末,全国只有72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有供气设施的城市仅有9个。2019年,全国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分别达到98.8%、97.3%、96.8%、99.2%。
信息网络迅猛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智能手机迅速普及,显著改变了城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工作生活方式。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79.8%,5G基站初步覆盖地级以上城市。
“菜价在显示屏上一点就能查到,扫扫小票上的二维码,还能知道蔬菜来源地,吃起来更放心!”去年底,江西高安市城北智慧农贸市场开张,居民何玉秀享受到全新的购物体验。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这个智慧农贸市场融入了农副产品追溯系统、商户销售大数据分析系统等“智慧”元素,为百姓购买放心菜提供了便利。
城市规模大了、数量多了,城市群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十三五”时期,城市群集聚人口和经济作用持续显现,19个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5%以上的城镇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居民对优美环境、健康生活、文体休闲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这是更加宜居的城镇化。“小区改造后,入户有电梯,再也不用提着孙子的童车爬上爬下了。”家住广西贵港市的罗大叔坦言,老旧小区改造让生活更方便了。2020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惠及居民约736万户。
这是更加绿色的城镇化。“黑臭水体不见了,清溪蜿蜒、绿地成片,在城里走走,心情舒畅。”安徽芜湖市弋江区居民何斌满脸笑意。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全国共建成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项目4万多个,实现雨水资源年利用量3.5亿吨。
这是更具人文色彩的城镇化。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公布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划定历史文化街区912片,确定历史建筑3.85万处,保护了大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关键纽带的县城,同样具有满足人民群众就业安家需求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城镇化空间格局更为科学协调。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使更多群众享有安全健康、较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