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13日,煤球一提,油半斤……”这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上海市民杨燕秀家庭的生活账簿。20余个小本本上,仔细而工整地记载着这个家庭自1965年以来的日常收支。
账簿的主人原来是上海国棉19厂的工人。1965年时家里要盖房子,借了1500多块钱。为了尽快还钱,杨燕秀开始对生活中的每一项收支详细记录,这一记就是30多年。
不少前来参观的观众看到这件展品后,都会心一笑。对于许多普通中国家庭来说,都有着这样一分一厘“抠”着过日子的记忆。
1965年,账簿上的支出基本上都是柴米油盐,最大的一笔开支不过三四元钱;
1980年,一笔“巨额”开支出现在了账簿上:电视机456.2元。这是杨燕秀全家借钱购买的“奢侈品”;
1987年,账簿中有了一笔数目为1053元的存款;
2000年,一辈子“斤斤计较”的杨大妈用1800多元为自己过了70大寿;
……
一本“豆腐账”,折射出一个普通家庭从物资匮乏,逐步走向生活富足的时代变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千家万户正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变化中,触摸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果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指数快速提升,各项民生指标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亿中国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一个个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憧憬,都不断从梦想照进现实。
“豆腐账”的记录或许会在某个时间节点结束,但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永远没有终点。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