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资金融通作为“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之一,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其一,金融服务网络持续扩大,合作机制日益完善。截至2023年6月底,共有13家中资银行在50个共建国家设立145家一级机构,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利度。此外,中国已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成立了多边金融合作机制、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等,提升了金融互联互通的深度和广度。
其二,投融资平台持续拓展,丰富了共建国家的投融资渠道。我国先后出资设立丝路基金,并与相关国家一道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这都有效撬动了市场资金参与共建。另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还设立了“一带一路”专项贷款,持续加大融资支持。
其三,投融资方式持续创新,满足共建国家投融资需求。目前,我国已设立多个“一带一路”主题基金和主题指数。证监会也启动了境外机构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试点。我国还发起设立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多个国际经济合作基金。
总体而言,过去十年,随着金融合作以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效率持续提升、规模持续增长。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3800亿美元,其中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在肯定过去十年资金融通对建设“一带一路”的强加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未来资金融通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渠道有待继续拓宽。目前资金来源颇为依赖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纯粹商业化资金、民间资本的投资有待扩大。未来,相关部门可持续引导商业性银行、投资基金等多类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优化相关项目的融资结构。
其次,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仍有加强合作的空间。过去十年,“银行+保险”模式在提升投资标的信用水平、促进投融资方面发挥了良好效果。未来,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仍可强化投融资合作机制,为资金融通赋能。
再者,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类金融机构仍需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以满足“一带一路”资金融通需求。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适时推出了诸多创新型金融产品。未来,金融机构仍需加大创新力度。
十年征程再出发。笔者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资金融通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第二个“十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