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开启。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
加快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介绍,2023年,从投入看,我国全年研发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
科技投入产出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国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喜人。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动力。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举措,阴和俊表示,科技部将重点加强战略规划统筹、政策措施统筹、重大项目统筹、科研力量统筹、资源平台统筹、区域创新统筹等,通过抓这“六大统筹”,加快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科技部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在加大科技攻关方面,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内核。
在加强战略力量建设方面,也即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建设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
在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协同,扩大开放合作,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动力。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
2035年建成国家水网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11996亿元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
“共计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从而进一步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李国英表示。
李国英介绍,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水网建设作出全面决策部署。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求加快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及不均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就必须加快构建水资源配置的网络格局,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李国英表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进行了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我们将为之积极努力,狠抓落实,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2023年我国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了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针对一些对粮食产量的质疑声音,唐仁健表示,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在卫星卫片、遥感的条件下,其实种了多少粮、收了多少粮,都是清清楚楚的。如果想大面积地作假、去虚报这些数,不可能,也是绝不允许的。“没有哪个地方跟中央紧急调过粮、都没有。所以粮食是一个刚需品、必需品,只要少了,市场和价格一定会反映出来。”
唐仁健表示,今年将重点抓好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强政策,始终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其中,在强政策方面,围绕健全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继续提高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保障对三大主粮的种植成本和收入保险、提高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取消粮食主产区主产县级配套费等措施。
唐仁健介绍,去年脱贫地区832个县所有的农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396元,收入的增速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增速。脱贫劳动力每年外出打工人口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每个县已经培育形成了2—3项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90%以上的脱贫户都参与其中,分享收益。“实行过渡期以来这三年,我们保持过去的力度和劲头,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完全守住了‘不发生整乡整村这种规模性返贫’底线。”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
提前布局类脑智能等产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表示,2023年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中央企业投入600亿元人民币,占研发投入比重接近6%,但这还不够。“我们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
张玉卓提到,对于技术源头,中央企业要坚持开放创新、不能关起门来,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央企业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同时,也要和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在张玉卓看来,有了技术源头,最主要的是要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一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达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张玉卓还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中央企业要开放。“要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资、短期收益,过去有的追求规模,有的追求脱实向虚,挣快钱。”现在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
他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现在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要鼓励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以我们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