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9日讯(记者 张紫祎)每年两会,GDP增速目标设定为多少,都备受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这一目标定为“5%左右”。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多家分析机构认为,随着今年疫情扰动消退、经济参与主体积极性提升,叠加各项政策的保驾护航,超额完成经济增速目标的可能性较高。
“5%左右”的目标贴合实际情况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释放了什么信号?如何看待这一预期目标?
对此,赵辰昕在近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统筹推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其次,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5%的目标并不低,因为去年实际的GDP增长3%,所以增长目标更加贴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务实的2023年政府工作基调。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这一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同时外部环境动荡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今年设定的目标增速未超过2022年“5.5%左右”,表明2023年仍不以追求增速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展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机构表示,随着今年疫情扰动消退,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发力,今年超额完成目标可能性较高。
浙商李超宏观团队表示,疫情扰动出清、经济参与主体积极性提升、财政不急转弯的背景下,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1%,可以完成预期目标。
西南证券研报提到,考虑到今年海外主要经济体需求转弱的压力较大,且中外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仍存在分化,外需或偏弱,但今年国内供需两端将持续复苏,即使海外不确定性的冲击传导至国内,今年的目标增速依然可以完成,预计全年增速或在5.2%左右。
平安证券研报提到,尽管经济增速目标有所下调,但2023年中国经济在走出疫情约束、政策“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的保驾护航下,有望实现反弹,超额完成增长目标。
积极因素持续显现,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有信心有基础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优化调整、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我国经济运行稳步改善,人流物流加快恢复。完成“5%左右”的预期目标,我国有信心有能力也有基础。
从消费看,今年春节以来消费市场呈现良好态势,旅游出行、餐饮零售等服务消费大幅回暖,为一季度乃至全年消费创造了良好开局。
从投资看,近一段时期,各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有效推动“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6%、56.3%和56.4%,高于上月2.5、1.9和3.5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指出,2月份,稳经济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叠加疫情影响消退等有利因素,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我国经济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另外,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抢开局、抓先机,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力促经济回稳向好,也为增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据赵辰昕介绍,各地区发展信心和劲头很足,各地人代会都确定了今年本地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省份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其中有23个省份为5.5%或以上。“各地的发展信心、采取的务实举措,为全国目标实现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因中国经济复苏态势向好,一些外资机构和国际组织也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据报道,3月6日,瑞银发布报告表示,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从4.9%上调至5.4%。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近日更新其全球宏观展望报告,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均由此前的4%上调至5%。
2月8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出乐观预测,称“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已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从之前的4.1%上调至5.0%”。
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认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等因素将改善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