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新经纬 作者:薛宇飞
“大城市中有较多新市民都是租房居住,房屋租金占到收入的比重较大,把年度租金涨幅率控制在5%以内,能让新市民和年轻人更安心,提升幸福感。”近日,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在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如是说。
采访中,姚劲波还分享了他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看法。他建议,政策应该更加保障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新市民,解决他们的居住需求;满足大学生、城市白领等群体的居住需求,则要在产业园区、CBD等区域加强供给。
建议将房租涨幅控制在5%以内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来源:受访者供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约3.76亿。庞大的流动人口规模,催生大量住房租赁需求,租赁市场发展以及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持续受到关注。
对此,姚劲波建议加快落实“租购同权”,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相关权益。姚劲波对中新经纬表示,住房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大事,在“租购并举”的顶层设计和“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租购同权”政策已具备落地推广的前提条件。
他指出,当前租房市场长期存在“重售轻租”“租购不同权”的倾向,首先是租赁双方权利义务不平等,经常出现损害租房群体权益的现象,例如随意提价、克扣押金、驱赶租客等;另外,租房群体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上还有较多门槛。“考虑到‘新市民’‘夹心层’群体,应当有侧重地制定租房差别化的分配政策。”
因此,他提出具体建议。一是,住房租金年度涨幅不超过5%。目前大城市中有较多新市民都是租房居住,房屋租金占到收入的比重较大,把年度租金涨幅率控制在5%以内,能让新市民和年轻人更安心,提升幸福感。二是,稳步推动租购同权。确保购房者和租房者享受同等的权利,逐布推进租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租房的弱势群体在合同范围内合理使用和占有住房的权利,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和权益,特别是承租人在享受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
三是,建立租务法庭,加强司法保障。设置专业高效的租务法庭,设计专门处理租房纠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采取更接地气的夜间开庭、巡回开庭以及远程开庭等便民措施,解决司法救济最后一公里的阻隔。
保障性租赁住房应惠及低收入群体
近几年,中央及各级政府屡屡提及要加快租赁住房市场发展,2021年,保障性租赁住房这一新事物,开始受到更多人关注。
姚劲波认为,2021年以来,各地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房源供给更多元化,可以由政府、企业、甚至是各类合作方式进行建设,更大程度保障无房新市民的居住权益。
“由于近几年各地落户政策不断放松,新市民的居住问题凸显,大量新市民往往无法达到公租房相关标准,并且,他们还存在暂时没有获得买房资格或买房资金准备不足的情况,这时,保障性租赁住房就可以很好解决住房需求。”他说。
他还称,虽然各地都有建设公租房,但对低收入人群的覆盖面有待提升,公租房覆盖区域也有待扩大。另外,一些新市民的收入偏低,从事类似保洁、保安等职业,往往无法达到公租房相关政策要求,从而容易滋生群租等不合规现象。因此,这类人群更需要政策层面的保障。
姚劲波认为,针对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群体,提供更为优质、职住一体化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城市和地区已经有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计划,但对具体分布区域还需进一步落实,尤其是在产业园区、CBD区域等白领及技术型人才集中地,在保障租金平稳的同时,需重点加强市场供给力度。
建议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一直是姚劲波较为关心的问题。他称,当前服务业的技能培训方面,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够匹配,技能培训水平和标准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流动大,导致在服务业领域“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现象并存普遍存在。
因此,他建议建立更加完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系,由企业承担更多人才培养责任。在办学体制上,强化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的模式,深化企业参与,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同时,他建议,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让企业、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市场和社会等广泛参与,将用人单位及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作为最终指标。结合服务业特点,制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管理办法,鼓励企业与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他还称,应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覆盖范围。结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鼓励“互联网+职教”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以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建设,打破劳动者参加培训的户籍和地域限制,降低企业申领培训补贴的门槛,充分调动企业投身职业能力培训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