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11日讯(记者 畅帅帅)五年后我们的生活什么样?上学、找工作、生孩子、养老政策有啥新期待?乡村振兴、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有啥新变化?
透过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与中国网财经一起,看看五年后的中国“画卷”。
国家有政策 日子越过越红火
上学、找工作、生孩子、养老政策礼包全面升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主要指标设置上,民生福祉类指标数量最多。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指标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民生领域。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育人之本,人才是强国之本。
“上学”方面,从幼儿园到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都有相关“红包”。
普惠性幼儿园方面,提出要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新建、改扩建 2 万所幼儿园,增加普惠学位 400 万个以上。
基础教育以教育基础薄弱县和人口流入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
职业技术教育时期要支持建设200所以上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600 个以上高水平专业,支持建设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
高等教育方面,要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办学条件,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高水平师范院校。
“十四五”时期还将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此外,针对城镇化带来的“上学难”问题,“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也表示,目前,城乡环境不平衡、教师素质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要积极稳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有限资源有效利用,现有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经济落后的乡镇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一向是“六稳”之首。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亦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岗位。促进平等就业,增加高质量就业。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
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做了部署,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培训经费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平台化、灵活性的新就业形态是实现稳就业的重要载体。新就业形态具有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等特性,形成“蓄水池”与“缓冲器”,在劳动力市场中与标准化就业相互补充。“
——让年轻人敢生娃、愿生娃对发展中的中国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愈发需要通过增加新生儿或移民的方式改善人口结构。在鼓励生育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推出了诸多“红包”。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和产假制度,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
在婴幼儿的照顾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金李表示,随着中国逐渐迈向高收入经济体,借鉴西方成熟社会的经验和教训,应该更有前瞻性地考虑中国社会人口的接续问题。生儿育女的家庭功能逐渐减弱,社会性的功能逐渐增强,社会理所当然也应该对生儿育女的过程给予更多的助力。
——老有所养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更是国家的重点关切。
据悉,202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这意味着老龄化程度从轻度步入中度,此后将不可逆转地走向深度老龄化。“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养老提出了全方位的升级“红包”。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 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
“十四五”时期将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支持 200 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配备辅助器具和防走失装置等设施;支持500个区县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300个左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
此外,“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指出,要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劳动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对国家发展产生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十四五”期间是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的重要窗口期,要着力解决制度性缺陷、补齐短板和协同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国家有政策 未来五年期待满满
乡村振兴、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画卷铺展
——乡村振兴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巩固脱贫成果意义深远。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 10.75 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要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要因地制宜推动自然村通硬化路,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推进“厕所革命”,支持600 个县整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降初表示,实现乡村振兴,做好贫困人口就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举措。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优先抓就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从重点领域来看,要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认为,目前,科技界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大成果与突破不够、缺乏关键技术积累等,这跟基础研究支持不足、科技管理体制缺乏稳定支持有关。
王贻芳表示,基础研究不仅是发论文,还有核心能力建设,特别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只有掌握了先进技术,拥有别人没有的设备,才有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新发现。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民健康也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建设体育强国。
升级改造20个左右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20个左右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 3.8 人、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推动医师多机构执业……组合拳之下,未来五年的中国人民身体健康将有更多保障。
除了医疗资源的政策红利,体育健身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新建、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建设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和体育健身步道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陈静认为,全民健身不光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应该社会整体联动、系统化推进,比如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发挥单位工会、工青妇等组织的作用,对离退休人员、在家人员,发挥社区和体育社团的作用,共同加强全民健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尤为重要的任务。
从几组数字来“描绘”未来五年美丽中国的“模样”: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专项拯救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50种极小种群植物、整治修复岸线长度400公里、滨海湿地 2万公顷、营造防护林 11 万公顷、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浓度下降 10%、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 8%、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
除了一组组数据背后彰显的我国提升生态环境的决心,“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为落实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针对碳达峰、碳中和,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总裁、党委副书记李世平表示,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的大户,占全国碳排放量约15%。所以要实现工业减碳,钢铁行业必然是着力点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表示,要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核电加快发展,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能源绿色转型,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综合施策支持能源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立军指出。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