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对疫情之后的文化创意产业复兴提出建议。他认为,国家应该成立专项扶困资金,来帮助文化创意产业早日走出困境,如果队伍散了,人也散了,将来再想恢复起来就很困难了,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持体系的完整,“大概需要几亿的规模。”
突然起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不少行业受到了影响,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7部影片全部撤档。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1月25日(大年初一),全国观影人数仅5万人次,单场不超过5人次,全国电影票房仅181万元,而2019年同期票房则有14.58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元,2020年基本颗粒无收(其预期票房为70亿元)。不仅如此,春节期间大型节庆演出也停演或无限期推演,正在拍摄的影视剧、网络综艺等也按下了“暂停键”。
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影院处于停业状态,票房收入几近为零。但除去商场租金、员工薪资等刚性支出外,还包括放映设备按揭贷款、春节开业装修贷款等分期支付款项等。这使得小型连锁影院,资金链可能会面临较大危机。
对话
国家需要扶持 产业自身也需要转型
北青报:您今年两会给出的建议是什么?
张颐武:我今年的提案是关于疫情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去复兴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在新环境下发展,尤其是影视产业,怎么转型发展,社会怎么扶持等。
此次疫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特别是电影行业,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短期内不可能再有高票房的出现了,那现在应该怎么办?
我们就提出来国家需要对类似于此的行业进行相应的支持和扶持,同时这些产业自身也需要寻找转型路径。因为疫情常态化后,有些情况会持续,那么如果时间较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会非常深刻。
北青报:您能具体聊一下这方面的措施吗?
张颐武:比如说,设立一个扶困基金,主要针对电影行业的扶困。此外,作为行业来说,也需要有改变的勇气,比如是不是多和网络公司合作,将作品卖给它们去播放,其实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比如如何进行小规模的点播等。
实际上,不仅是电影,京剧、话剧等剧场演出也陷入了停滞。剧场闲置以后,就要考虑这些产业如何能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脱困,然后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等到行业复苏的时候,才会有好的发展。如果队伍散了,人也散了,将来再想恢复起来就很困难了,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持体系的完整。
此外,扶困基金还可以支持一些新作品产生。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互联网平台,只要做好版权的有效管理,通过受众付费等方式,完全可以创造线上的收益。当务之急,就是国家应该迅速推出扶困基金。
北青报:据您了解,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受到的冲击有多大?
张颐武:演艺产业完全停顿,几乎没有收益,上下游都一样,损失巨大。虽然现在国内旅游已经开始逐渐恢复,酒店等相关产业也在恢复当中,但距离彻底复苏显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北青报:您觉得就是说政策上面包括您刚提到的扶持基金,这种扶持基金大概多少钱比较合适?
张颐武:从不同的盘子来计算,我觉得还是需要比较大的体量,大概几十亿的规模吧。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政策,因地施策,但总体上应该有一个几亿元的基金,就能够支撑起来。支撑一段时间后,应该就能摸索到新形态。
电影不敢开工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网络定制,比如从基金里先拨款支持一些比较看好的项目,这些项目将来卖给网站也可以有收益,基金也可以回收部分投资。我还提出了一种方式,就是风投。这也意味着,投出去的每一笔钱,将来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收回来。
北青报:您觉得这些产业如果一蹶不振的话,对我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颐武:起码人们的文化消费会有很大的转变,虽然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整体占比不是很大,但是它的影响力和上下游的关联度都很高,如果这个产业的基本框架不能维持的话,对整个社会文化产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经济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人和人之间保持社交距离,其实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文化体验。怎么样把这些空间利用好、利用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这既是企业的事情,也需要政府从政策导向上给予大量的支持。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