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两会”打破了近三十五年来3月份召开的惯例,定于5月21日、22日召开。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经济蒙上了阴影,我国经济也遭受了沉重冲击,这使今年的全国“两会”比往年更加意义重大。
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如何拉动经济回补又不造成“大水漫灌”?如何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其尽快恢复元气?如何稳住就业基本盘,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如何避免因疫致贫返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财经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前瞻2020年“两会”热点。
中国网财经5月20日讯(记者 张紫祎 李春晖)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持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如何?降息降准还有多大空间?近期业内热议的存款基准利率有可能下调吗?就上述问题,中国网财经采访了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未来降准和降息有空间,也有必要
货币政策是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以及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手段。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央行持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今年以来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春节后投放短期流动性1.7万亿元。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再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支持经济恢复发展。
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这为下阶段货币政策如何实施指明了方向。
温彬分析指出,未来降准和降息仍有空间和必要。从外部看,为防控疫情扩散和蔓延,多国政府采取限制经济和社会活动等措施,导致经济停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陷入衰退已成定局。从内部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有序推进,消费和投资需求降幅趋于收窄。为了应对外部需求不确定性,仍需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稳定和扩大内需,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目前,随着食品价格涨幅逐步回落,CPI下行拐点已经出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PPI连续三个月负增长且降幅有所扩大,为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打开了空间。
在降准方面,温彬认为仍可采取“普遍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尽管目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已降至10%以内,但考虑到支持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信用债发行,仍需要全面降准,释放长期的低成本资金,引导无风险收益率进一步下降,降低政府和企业部门融资成本。同时,继续实施定向降准,加大MPA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在降息方面,温彬表示,4月初央行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打开了利率走廊的下限。随着通胀持续回落,逆回购和MLF等政策利率仍有下降空间,从而直接引导LPR利率下降,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贷款成本。
预计6、7月份全面降准和降息措施将陆续出台
近段时间以来,业内关于“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呼声日趋高涨。
疫情期间,银行业纷纷采取减免收费、延期还款等措施,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减轻企业负担,但无形中也增加了自身的经营压力和不良贷款风险。而存款是银行负债的最主要来源,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可以直接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和经营压力。
温彬表示,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实体经济的贷款成本主要体现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构成是“MLF利率+银行点差”,因此下调MLF利率只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于银行能否压降“点差”。银行负债成本是影响银行点差的主要因素,而一般存款占银行负债的60%以上,因此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对降低LPR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效果将更为显著。
存款基准利率是否下调,要充分考虑物价水平。央行副行长刘国强今年2月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曾表示:存款基准利率是我国利率体系的“压舱石”,将长期保留。未来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部署,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基本面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今年1月份达到5.4%的高点后,开始逐渐回落。从2月份的5.2%到3月份的4.3%,再到4月份的3.3%,CPI涨幅连续“下台阶”。
温彬表示,“两会”结束后,各项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将落地实施。预计6、7月份全面降准和降息措施将陆续出台,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建议今年GDP增长目标定为3%-5%的大区间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
此外,由于海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今年还要不要设定GDP增长目标”成为热议话题。
温彬建议今年GDP增长目标定为3%-5%的大区间。他表示,当前核心任务是保企业和稳就业,经济增速不能过低,需要确定一个底线目标,同时还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明确一个努力目标。设定一个宽幅的增长区间,有助于宏观调控部门更好地把握逆周期调控的节奏和力度。
未来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经济回暖?温彬表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基础性作用,应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对于传统消费,疫情对餐饮旅游、影视娱乐等消费形成明显抑制,在防疫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要继续通过发放消费券、打折促销等多种方式,刺激传统大众消费项目实现恢复性增长,并促进汽车等拉动效应较强的消费项目。对于新型消费,要不断丰富5G、虚拟现实等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智能终端消费项目,大力培育线上消费、网上娱乐、在线医疗、远程教学等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医疗保健、育儿养老、服务型消费等项目。另外,今年将增加公共消费支出,就业、医疗、扶贫、民生等领域的补短板力度将会加大,对于低收入者、失业人员等也要对其消费予以扶持。
他还指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关键性作用。在消费受到较大冲击情况下,投资要发挥好托底作用。制造业投资受外需疲弱影响较大,基建投资将是今年的主要发力领域。传统基建体量大,重在稳需求,老旧小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等是主要发力方向。新基建重在激活力,涉及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领域是新基建的主要抓手。此外,公共卫生、医疗防疫、高端医疗装备、应急系统等方面暴露出的不足,在补短板过程中也有助于带动投资增长。基建资金来源上,财政预算支出、特别国债、专项债以及撬动的社会资本将共同支撑宽松的资金面,而新出台的基础设施类REITs也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房地产投资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但在因城施策基调下,部分房价压力较大的城市,房地产投资有望加快恢复。
此外,温彬强调,在稳内需的同时,要加大对外贸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金融支持,推动全球贸易增长和国际分工深化。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