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宏观数据描绘经济脉络,从细微之处透析发展机遇。中国网财经《财访间》栏目聚焦“低碳中国”,专访能源、气候等领域专家学者,解题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网财经8月25日讯(记者王晨曦 畅帅帅)“目前中国绿色金融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支持绿色基础设施项目。但是,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及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的绿色转型。”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合伙人顾玲接受中国网财经专访,解题企业在走向碳中和之路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碳减排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并实现经济增长?
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能源特点角度来看,我国至今仍然是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相当大的国家之一,比如在供暖需求庞大的北方地区,煤炭仍然是供暖的主力热源。
如何在碳减排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并实现经济增长?顾玲认为,首先,以数字技术为动力的基础设施绿色化,可以提高中国低碳转型的速度和成本效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能够改善能源和资源管理,并在不同系统和地区之间进行协调。
其次,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倡议下推出绿色市场方案,如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全国能源市场和绿色技术交流等,可以更好地实现绿色替代品的定价,加快中国产业重组,最终将降低各地区的转型成本,强化中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最后,加强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以应对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绿色投资需求。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有巨大潜力未开发,如绿色债券仅占2020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1%左右。调动资金流向绿色产业还可以通过扶持政策、产品创新和生态系统建设来引发具有气候意识的经济转型。
各地如何更好、更高效完成减排目标?顾玲指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建议采用基于地方特色的方法进行区域减排,可以事先对区域实施低碳转型潜力进行综合评估,涵盖能源结构、产业配置、技术能力、人口状况等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以制定平衡减排、经济发展和生计的可行计划。
在顾玲看来,全国层面的协调对于解决区域遗留问题和确保有效和公平的过渡十分必要。例如,过去主要依赖碳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减排方面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和风险,而刚刚摆脱贫困的地区,实现转型的资源则可能较为有限。因此,需要国家协调努力,以消除某些地区的实质性障碍,并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重新分配过渡成本。
双碳目标对企业提出了哪些挑战?带来了哪些机遇?
“全球正处于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既富有挑战,又充满希望。”顾玲告诉中国网财经。
根据德勤测算,如果立即行动并迅速在本世纪中叶前实现净零排放,全球经济将在2021-2070年之间获得43万亿美元的新收益。
顾玲指出,碳中和进程中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体现在能源转型、地区发展、脱碳技术、资金支持四个方面。
能源转型方面,目前,全球能源结构正逐步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中国化石能源占比达在80%以上,转型难度更大。
地区发展方面,中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生产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碳中和的实现过程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或将加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顾玲强调,重点脱碳技术待突破。脱碳技术的创新迭代贯彻整个碳中和的进程,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行业的关键脱碳技术待突破,需要相应技能、知识、研发生态体系的支持。
此外,碳中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顾玲认为,能源转型、关键技术研发、企业转型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的金融机制和创新的金融模式是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
企业如何平衡碳中和成本与为股东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
顾玲认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将帮助企业更好应对和管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风险,减少企业风险成本。优秀的ESG管理水平能够为企业建立品牌声誉,提升利益相关方满意度,吸引到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助力企业成长。
同时,她表示,社会上有一些误解,一些投资者或者企业管理者误认为“ESG因素不属于影响财务的因素”。其实不然,我们强调的是“具有财务重要性的ESG因素必须纳入重大财务决策”。
“考虑ESG因素不需要牺牲财务收益。”顾玲谈到,事实上,它能通过发现风险和机遇,而在财务上减少成本和创造价值。若不分析特定 ESG 风险和 ESG 大趋势,投资者或者企业管理者可能无法发现这些风险和机遇,失去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例如,当前金融机构在做投资决策时,针对高碳排放的企业进行气候压力测试,从而降低投资的气候风险。
顾玲坚信:“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和脱碳行动,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