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石油化工是工业的血液、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从“洋油时代”到自给、再到产品远销海外,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砥砺发展、创新引领之路,为70年来中国工业腾飞、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9月23日至27日,中国网财经记者跟随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与共和国共成长——新媒体走进新国企”之“为美好生活加油”采访活动,赴广州、茂名、湛江、海南四地石化企业采访调研,重温发展历史,感受新时代的石油精神和石化风貌。
中国网财经10月9日讯(记者 李春晖)在经济发达、水网密布的珠三角,在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的云桂黔,在风光旖旎、四季如春的海南岛,涌动着一条条昼夜不息的地下“血管”——全长6282公里的华南成品油管网,为这个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养料”。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简称“销售华南”)是中国石化销售板块5个大区公司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成品油管道企业,管道长度约占中国石化成品油管道总里程的二分之一、全国的三分之一。中国网财经记者现场探访了销售华南旗下多个项目和站点,领略了现代化成品油管道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夜色中仍热火朝天的湛北项目建设现场(中石化供图 陈鸣启/摄)
以“精品管道”护航石化新城
在湛江东海岛上被称为“现代化石化新城”的中科炼化项目轰轰烈烈建设之时,销售华南湛北项目部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把通明海峡长达4071米的海底“钻个对穿”,造了一条海底成品油通道。
施工过程堪称鬼斧神工。他们从通明海峡两侧同时开钻,由一根根连接起来的钻杆推动钻头,通过轴向磁铁对接技术,使两边各自钻出的孔洞在海底的设定轴线内精准对接,再将钻杆抽回;他们在岸上将两百多根18米长油管焊接起来,再利用置于地面的滚轮和钻机牵引,将这条4000多米“超长油管”从岸上缓缓拖入已钻通、直径扩大为800mm的回拖孔,拖了整整三天。
通明海湾海底穿越定向钻工程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长的海底成品油管道定向钻,距离超长、地形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但这也只是湛北项目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湛北管道是中科一体化配套项目,起于湛江中科炼化,终于广西北海,线路全长246公里,设输油站3座,设计输量近期800万吨/年、远期1000万吨/年。
“我们要自觉提高站位,将‘湛北项目’作为公司‘一号工程’,以‘高点定位、一流标准、创建双优工程’的目标,集全公司之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四季度建成投产。”销售华南总经理田中山在1月25日的公司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如此强调。
从4月30日起,销售华南组织开展“百日会战”,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每日准时召开湛北项目推进例会。对任何一个问题都紧紧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解决为止。湛北项目团队抱着一股子认真劲儿,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硬是将一个接一个的难点攻克,变不可能为可能,项目推进效果显著。期间,共整改问题592项,完成丈量清点45.72公里,扫线48.92公里,焊接50.87公里,管沟开挖77.52公里,管沟回填78.83公里。
在国内长输管道中,湛北管道首次使用18米长钢管,全线减少焊缝五分之一,从全生命周期降低管道运营成本,有效降低了关键点质量风险。
据销售华南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湛北项目全线已完成扫线,焊接完成率98.7%、回填完成率94.5%;中科首站、廉江站、北海站完成率超90%;预计10月具备中交条件。
项目建成后,西南成品油管道南线和北线连接形成完善、安全、稳定的成品油供应管网,将更加有效保障整个华南、西南地区的成品油供应,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为管道注入“智慧基因”
被称为“行者”的巡检机器人(中国网财经 李春晖/摄)
巡检和巡线是成品油管道运维的重要工作。传统的人工巡线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无法完全识别地质灾害点、无法及时发现周边环境变化、无法到达部分河流水网及地势险峻区域、无法对重点部位全天候监视等。销售华南公司将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引入日常巡检工作中,既解放了人力,又提高了巡检的质量和效率。
销售华南公司旗下南沙站是珠三角成品油管道核心枢纽站,接收广州石化、茂名石化和海上来油,上下游连接黄埔、顺德、中山三站,主要保障珠三角各地市的油品供应。
在南沙站,中国网财经记者见到了被昵称为“行者”的巡检机器人,它有两只“大眼睛”,“右眼”是带有雨刷的高清摄像头,“左眼”是红外成象仪,能够探测出输油设施是否出现过热等异常。
“行者”大大减轻了人力巡检负担。“以前纯靠人工巡检的话需要2小时一次,一天12次。应用了巡检机器人之后,人工巡检次数减少到了一天5次。”南沙站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无人机巡线(中国网财经 李春晖/摄)
无人机巡线,更是让一线员工感受到了科技引领下的巡线速度。以往那些让人汗流浃背的高山河流管段巡线任务,现在通过无人机,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轻松搞定,还能拍到以前望远镜都看不清的“死角”。“我们这些外线管理员感觉就像解脱了一样!”
如果说无人机和巡检机器人是管道员工的“眼”和“脚”,工控系统就是管道运行的“心脏”。
中国网财经记者来到了销售华南公司的调度控制中心,这里是整个华南成品油管网的中枢,采用 SCADA 系统集中调度指挥、远程操作、实时监控。其中,珠三角管道己全线用上了国产SCADA系统。
以往成品油管道SCADA系统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买它(外国企业)的东西,供货周期长、要价高。”调控中心主任左志恒表示,“现在用国产SCADA系统就能实现自主、可控,维护成本降低,服务水平则有了提升。”据悉,销售华南与浙江中控开展成品油管道SCADA系统国产化研发,使国内成品油管道首次用上了国产“芯”。
经过11个月的生产运行,销售华南发现,和原有的系统对比,国产化SCADA系统反应速度更快,安装也灵活简便。“(国产系统)完全可以替代国外品牌,无论是稳定性还是控制精度都没有问题,有些指标还优于国外品牌。” 左志恒称,“使用国产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服务好,整体成本也比用国外品牌便宜很多。”
据介绍,除了珠三角管道,销售华南还将在西南管道部署国产SCADA系统,未来将逐步全面替代进口系统。
打造“绿色管道”新标杆
南沙站内,建筑物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施(中国网财经 李春晖/摄)
虽然成品油管道中“流淌”的是传统能源,但销售华南公司着力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节能减排,开辟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销售华南的管道万吨·公里输油能耗从2016年的219千瓦时/万吨·公里降至2019年1~8月的192千瓦时/万吨·公里(单位能耗降幅达12%),实现了输油单耗“三连降”,为国内油气管道储运企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新模式。
在南沙站,中国网财经记者看到了架设在屋顶的光伏发电设施。“现在我们站大部分的低压电都是自己发电。”现场工作人员介绍,“9月上半月发电17900度,起到了比较好的节能作用。”
光伏发电过程中不排放温室气体和其它废气、废水,光伏电力是真正的环境友好型绿色电力。据悉,销售华南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在茂名、黄埔等32个输油站楼顶安装单晶硅光伏电板,装机容量达2406千瓦,年发电量约274万千瓦时,年节省电费146万元。
这些光伏站点每年发的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986吨,减排二氧化碳2429吨、二氧化硫8吨,环境效益非常可观。
此外,销售华南大力推广变频器改造,在富宁、晴隆等12个输油站安装变频器,将原有定速阶梯式调节改为无极调节的模式,装机总容量达11510千瓦,年节电量约1100万千瓦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介绍,销售华南在原有“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以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为标准,建成南沙、茂名、桂林等17座“花园式输油站”,计划到2020年6月全面覆盖所辖的60座输油站。
(责任编辑:张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