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习近平连续四年参加上海团审议都说了啥

  • 发布时间:2016-03-06 08:15:43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春晖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上海代表团讨论气氛活跃、发言热烈。杨雄、李斌、金东寒、顾晋、邵志清、沈志刚、朱志远、奚美娟等8位代表分别就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技工队伍建设、提升产学研合作实效、深化企业医院改革、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加强文化事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发表意见。习近平边听边记,同代表们深入讨论。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习近平作了发言。他首先表示完全赞成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过去的5年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5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创新,不畏艰险、顽强奋斗,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习近平充分肯定一年来上海勇于改革攻坚、聚焦创新驱动取得的新成就。他强调,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非常重要。他希望上海坚持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深化改革攻坚,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要深化完善基本体系,突破瓶颈、疏通堵点、激活全盘,聚焦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习近平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同时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好国有资产流动平台作用,着力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习近平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习近平指出,要按照“三去一降一补”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既努力为经济发展筹集动员更多要素和资源,又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引导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上海实体经济发展能级和水平。

  习近平还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上海及周边地区有不少台资企业,同台湾方面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比较多。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摆脱紧张动荡、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各领域交流合作蓬勃发展,同胞往来更加密切,台海呈现安定祥和局面。两岸同胞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期待,我们不应让他们失望。

  习近平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定意志,也是我们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开创共同美好未来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同心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参加审议。

  ▲延伸阅读

  过去三年,习近平怎么说,上海怎么做

  三年来,每逢3月5日,人民大会堂上海厅总会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嘱托与厚望: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先行先试大胆创新”——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以开放促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三年来,上海的每一步改革攻坚、创新探索、治理实践,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重托,始终牢记承担国家战略的责任与光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明确表示,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上海,但要更多算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凡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大局发展的工作,我们要毫不迟疑地做,坚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确定的战略谋划、布局和任务,我们要主动承接、积极参与、自我加压;凡是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事,我们要勇于率先探索,乐于做打基础、育人才、建机制、造环境的活。”

  排头兵、先行者,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意味着特别的担当。三年历程,也是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的不断领会与践行。

  在以开放促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不做盆景做苗圃

  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习近平2013年3月5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2016年初春,上海改革清单在不断变长。

  春节刚过,“证照分离”改革、公安改革、媒体改革……一连串全新的改革试点渐次推开。

  追溯源头,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2014年6月,上海成为全国首批司法改革试点省份;2014年9月,国务院选择上海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个试点之一;2015年2月,《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获中央深改组通过;2015年11月,全国群团改革在上海试点启动……

  这些涵盖了经济体制、社会公平、城市体系、民生关切、治党管党等方面的改革,不仅覆盖面极广,重点亦十分突出。它们都是全国改革的关键环节,都是“一招突破、满盘皆活”的重要落子。

  “深水区”的改革,不仅是形变,更有“质变”。观察这些改革,自贸试验区是一扇窗口。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而开放,正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寄语上海自贸区: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是年5月,他在上海考察时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

  2015年3月5日,总书记再次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披坚执锐、攻坚克难。要着眼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使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上海不能栽盆景,否则就失去了‘先行先试’的意义。”在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自贸区改革一年后,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回望道,做制度创新的“领跑者”,才是改革本意:“总书记的这个要求,上海一直没有忘。”

  这三年,商事登记改革从最开始的1.0版(注册资本认缴)、2.0版(先照后证)到最新的3.0版(证照分离),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改革红利;政府职能悄然转变,负面清单制度从区内推广到区外,成为全国的行政范本。

  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此前数日,广东、天津、福建三个新增的自贸区已挂牌,自贸区探索从“独上高楼”,转向了“矩阵发力”。

  “不做盆景做苗圃”——上海的每一项改革,都沿袭了自贸区的追求。

  张兆安曾给总书记讲过两个故事:上海自贸区的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市民们趋之若鹜,这就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自贸区发生的制度变革,革新了政府服务模式,降低了企业的商事成本,政府官员们有点压力、企业家们很是欣喜,这是制度创新的正效益。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作为全国首批司改试点省市,上海确保85%以上的人力资源投放到办案一线,由“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群团改革力破“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工青妇市级机关分别按40%、30%、30%的比例精简编制,并将人员下拨到基层一线……

  上海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不惜“动自己的奶酪”,只为群众获得感、只为改革“正效益”。一项有价值的改革,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2016年2月18日,张江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国务院批复。

  一年前的3月5日,上海代表团审议现场,建设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构想,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积极支持。

  而这一年间,从构想变成蓝图,乃至成为现实的,远不止一个科学中心。

  2015年,C919国产大型客机在上海成功下线;上海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成了国家蛋白质中心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超算中心等已有的重大科学设施,亦联动形成了为全国科学研究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所有这些,都不只是一个项目、一项工程。它们更代表着一个战略、一种方向——创新。这是上海迈向未来最需依靠的新动力,也是上海承担国家战略尤需突破的大课题。

  从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凡到上海代表团,必谈创新。无论是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还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抑或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核心动力都必须来自创新,也只能来自创新。

  而当举国都需要问创新要动力,作为“先行者”的上海,毫无疑问地应当率先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那之后,上海用近1年时间开展了一次全市层面的大调研。2015年5月25日,十届市委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2条”;随后半年多时间,关于人才、金融、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投入和分配等、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配套文件悉数到位。

  打造“科创中心”,并没有囿于一时一地。它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一项战略,需要经受长久的历史检验,又亟待突破现实的关键环节。

  上海的努力,围绕着总书记提出的一组坐标: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借由“科创中心”建设,上海进一步明晰了“四个中心”尤其是“经济中心”的内涵;借助自贸试验区扩围机遇,张江自主创新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实现“双自联动”;针对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上海主动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修订优化相关政策;瞄准人才这一创新之基,一批新政适时推出,坚决破除门户之见。

  可贵的是,上海的上上下下,正在形成这样的自觉: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

  “把动力转换到创新上来,不是个别领域、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说,“这会完全改变一座城市的面貌。”

  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主动围着基层转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习近平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今年春节,上海完成了一个在许多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外环以内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外环以外烟花爆竹燃放量明显减少。

  申城30万“平安马甲”守望于街头、里弄、社区,全力配合全市5万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值守“禁燃”,最终换来了过年时城市的安宁祥和,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节后召开的多个会议上,市委书记韩正屡屡提及此事带来的启示:“充分体现了市委‘1+6’文件落实的成效,充分展现了基层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

  “1+6”文件的出台、推进、落实,源于市委2014年1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而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期望的呼应——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期望上海“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他特别嘱咐,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在社区干了20多年“小巷总理”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至今记得总书记对她的现场回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区就实了。我们国家的真正稳定,靠我们基层的同志。

  “这让我增强了做好基层工作的底气,”朱国萍说,“‘1+6’文件的落地,让我们社区工作者干劲更足!”

  时隔一年之后的同样场合,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刘卫国向总书记介绍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最新进展:“1+6”成果在全市全面推开;上海所有街道取消招商引资职能,主要精力用于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上;将居村党组织书记培养作为重要的班长工程来推进,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体系。

  一步一个脚印,让基层活起来、使基础实起来。杨浦区殷行北新村片区党委书记吴美娟的感受很直观,“社区干部年纪轻了、学历高了、工资涨了、经费多了、腰杆硬了、劲道足了。”

  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这是体制机制、观念理念的重新调整与适应。“对下服务”、“准入清单”、“多元主体”、“社区共治”……一个个新名词的背后,是上海迈向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先行先试。

  而同时,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要走出无先例可循的新路子,更考验勇气、智慧与韧劲。

  2015年下半年起,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密集开展不打招呼的调研,直击城市“短板”问题。2016年初,“补好短板”被列为今年市委的“一号课题”。

  上海深刻地意识到,现在比较突出的是短板太短,如果下一个五年不补好,就会反过来影响长板继续加长。补短板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带动全局工作,这是关键一招。

  补好短板,事关城市未来、事关群众福祉。在浦东合庆镇、青浦青东农场、闵行许浦村,一个个极度脏乱差的城中村、结合部,以“五违”整治为重点,综合运用规划、工商、消防、安全、治安、环境等法律资源开展联动执法,正在逐步改善好转。

  综合整治的成效能否巩固,同样考验着“社会治理”是否常态长效。

  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上海精心构筑。

  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用制度治吏管权

  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习近平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现在‘关键少数’都变成热词了,就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这番话,许多全国人大代表记忆犹新。

  2015年5月,《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试行)》正式出台。如今,上海在职省部级领导干部和264家单位的1802名领导干部悉数进行了专项申报。经核实,截至去年10月底,共对18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规范。

  这项酝酿多时的意见,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首肯。2015年3月的人代会上,总书记专门鼓励这项探索,要求上海在试点中按照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规定稳妥实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股道。”在上海,领导干部已普遍顺应这一大势,按规范明确实行“一方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领导干部,由其亲属主动退出经商活动,或干部本人辞去现任职务。

  这一制度实施,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干部配偶、子女经商不一定就是有腐败,但老百姓的观感很差,对党的威信、政府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一名基层公务员坦陈,不能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一年,上海围绕从严管党治党要求,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努力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防止养痈遗患、放任自流,让加强纪律建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纪检机关紧紧抓住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通过教育提醒、监督检查、查处通报,驰而不息正作风。仅一个宝山区,去年1—12月通过“飞行检查”、“网上举报”等多种方式,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起,对19人进行处理。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刘红凛说,党纪国法等“硬规矩”,犹如带电的“高压线”,不能碰,一碰就“跳闸”。理想信念与宗旨等“软规矩”,犹如带电的“低压线”,也碰不得;若经常去碰,久而久之,就会“麻木不仁”、甚至胆大妄为。

  从严管理领导干部,继而推动党风政风、家风社风的建设,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些企业主曾反映,“八项规定”之后,干部怕事躲事的现象比以往有所增加。“抓‘关键少数’不仅是抓廉政问题,更要锻造一支有担当、有作为的队伍。”

  杨浦区委还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的处理办法,明确细化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的具体情况、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运用必要方式,对“庸、懒、散、浮”者动真格,努力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须知庸懒散浮也是一种腐败。”上海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把责任扛在肩上,以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精神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