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监局:高温作业每人每天配发2.5升清凉饮料
- 发布时间:2015-07-10 07:28: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朱苑桢
每年6月到9月,用人单位应为所有高温作业人员提供清凉饮料和防暑药品,清凉饮料的水温应在8℃至12℃之间,含盐量0.1%至0.2%,且发放量不少于每人每天2.5升。昨天,市安监局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工作场所防暑降温技术规范》,对防暑降温给出了细化、量化的规范。虽然并非强制性,但这是国内第一份防暑降温地方标准。
2012年盛夏,国家安监总局等四部委联合修订并下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首次以立法形式对“高温天气”进行了界定——日最高气温35℃以上天气,并规定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依法享受岗位津贴,单位不得用防暑降温饮料充抵高温津贴。去年,北京市又上调高温津贴最低标准:室外和室内高温作业的补贴最低标准分别上涨到每人每月180元和120元,分别上涨了60元和30元。
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规范》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详细的量化规定。除了发放清凉饮料外,还需要配备的防暑药品包括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高温天气户外驾驶机械车辆的作业岗位,驾驶室内气温不应高于28℃。用人单位要为高温作业人员设置隔离控制室、休息室,并使室温保持在24℃至28℃。
对话
“2.5升清凉饮料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对话人:市安监局职业卫生综合处处长丁大鹏
北青报:既然已经有国家法律法规了,为什么还要制定《规范》?
丁大鹏:我们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拿着国家《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到了企业却不好使。上百人的建筑工地每天只供应一桶绿豆汤,药品只有几盒清凉油,企业还理直气壮:“我们没违规啊。”国家的《办法》只做了一般性规定,我们北京市执行起来还需要具体的技术措施。国家《办法》是执法依据,《规范》则为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北青报:《规范》中那些详细的数据是怎么制定出来的?
丁大鹏:市安监局是政府行政和执法部门,所以不能是我们制定,而是我们委托专业机构来制定。《规范》是我们委托本市职业卫生技术支撑单位之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制定的。他们也不能凭空想象出“每人每天2.5升清凉饮料”。从2013年立项后,他们就成立起草小组,由职业病专家、安全生产专家、疾控专家等多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然后去企业、工地做大量调研。可以说,《规范》中任何一个规定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每个细节都有科学依据。
北青报:在制定《规范》过程中有没有借鉴其他地方的同类标准?
丁大鹏:很遗憾,起草之初我们确实找过,但发现国内还没有同类的地方标准。倒是我们的草稿完成后,有一些省市区来找我们要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