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9月29日讯 在国庆佳节来临之际,以“推动中(蒙)医药融合发展,助力美丽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中(蒙)药传承创新发展论坛于9月28日在北京密云召开。本届论坛由库伦旗人民政府、中关村密云园管委会、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学会联合主办,内蒙古库伦蒙药有限公司、库布其论坛秘书处和北京中关村密云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两地政府领导、企业代表、行业产学研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围绕中蒙药传承、创新及高发展等话题研讨交流。
当日,为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将古代医药智慧与现代医药科技协调统一、如何使防沙治沙与中蒙药材种植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改善和经济回报等话题,论坛围绕“中蒙医药的创新发展”与“防沙治沙与中(蒙)药材种植”主题,举行了两场行业座谈。
创新发展,从“一株草”走向“一条链”
中蒙医药的创新发展主题访谈由医养集团董事长潘玉芳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药品学会理事长顾政一、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李月东、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工业企业协会会长郝艳涛、内蒙古天奇蒙药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韩风雨、内蒙古库伦蒙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特格喜巴雅尔、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同贺相继发言。
顾政一从寻找发展中薄弱环节,拓宽发展视野,转变发展观念,加大药物研发力度等角度阐述中蒙医药的创新发展。李月东表示,民族医药要紧抓政策支持契机,深入战略布局,其也愿从自身优势出发为蒙药的全国推广落地做出积极贡献。郝艳涛说,蒙药发展要结合新质生产力建立新生态。韩风雨认为,蒙医和蒙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要一道努力取得共同发展。张同贺表示,创新不只是药物的创新,管理也需要创新,借鉴领先企业的管理经营进行创新也是创新发展中的重点。
特格喜巴雅尔分享了其创新发展的成果,在第一届中(蒙)药传承创新发展论坛召开后,其所在企业与地方政府迅速达成合作,进行产业链创新延伸,其选定示范基地与当地农民合作,完成种植目标的同时也助力了地方的乡村振兴,此外,通过与当地文化场所合作,将当地深厚文化底蕴与蒙医药文化进行融化传播,截至目前,已向三万余游客通过该方式了解了蒙医药文化。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资源富集,中蒙医药是自治区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通辽地区作为传统蒙医药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国蒙医药之都,拥有较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其在蒙医药科研、传承、诊疗、制药等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当前,蒙医药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在纷纷落地通辽,通过融合发展布局,逐步从“一株草”走向“一条链”,在此背景下,一条涵盖特色诊疗、康养、药材种植、成药生产、旅游管理、商业推广的现代化蒙医药全产业链正悄然形成。
产业融合,绘就治沙新蓝图
防沙治沙与中(蒙)药材种植主题访谈由内蒙古服务贸易协会会长呼戈主持。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教授李刚、乌克兰东方医学协会国际事务副主席伟达理、库布其智沙科技(集团)副总裁杜建国、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导王俊杰、通辽沙棘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建辉、中国中医协会沙地中药材专委会副主任柴二军依次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防沙治沙是大难题也是伟大工程,与药材种植相结合更是如此,因此,在研发人才端,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产业链方面,要善创新、会融合;在技术和装备层面,也要进行有益探索;国际合作领域,要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展开合作,开展规范化种植,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此外,结合国家政策法规进行发展也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中蒙医药种植产业的发展与沙漠治理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广阔的机遇。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30多年的治沙历程中,“医药”扮演着重要角色,甘草、肉苁蓉、黄芪等名贵中蒙药药材,既绿化了沙漠,壮大了沙漠药材种植产业,还修复了土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中草药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实现一举四得。
以甘草为例,正常生长的甘草,每一株的绿化面积为0.1平方米,在库布其治沙过程中使用的甘草平移栽培技术,可以让甘草横着生长,实现了浅层生长、不破坏生态。由此,一棵甘草的绿化面积便从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绿化效率提高了10倍,且改良后的沙地又能种植西瓜、花生、红薯、花生等五十多种作物,昔日荒漠变成良田。
除此之外,近年来治沙企业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部沙区探索实践了光伏治沙和生态治沙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中草药在中国广阔的沙戈荒风光新能源大基地的光伏板下“施展拳脚”,“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把发展光伏产业和沙漠治理、节水农牧业、中草药种植相结合,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