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22日讯(记者李春晖)春季招聘如火如荼。人社部数据显示,各地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5万场,发布岗位1600万个。其中,有一类岗位企业求贤若渴、人才供不应求。
据人力资源行业“国家队”——中智集团所属咨询公司发布的《2023-2024跨年度人力资源市场关键指标调研报告》,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就业市场发展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旺盛,部分岗位面临人才供给不足,企业争夺激烈,薪酬水涨船高。
该报告样本包含近3500家企业,覆盖全国一线、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以及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涵盖制造、高科技、销售贸易/消费品、能源化工、汽车、医药健康、金融、建工地产、港航物流等行业。
调研显示,高级AI工程师年薪中位值接近70万元,数字化营销经理近40万元,智能制造工程师近30万元,薪资水平可达传统研发或专业岗位薪资的1.5-2倍。在薪酬涨幅整体放缓的背景下,热门紧缺岗位的薪资涨幅仍达10%以上。
“2024年,尽管企业对于人员编制和招聘需求较为谨慎,尤其是传统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和人才需求,未来将持续成为吸纳就业的有效支撑。”报告称。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方面是青年人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某一类人才的求贤若渴,为什么会有这种“温差”?
多位专家对中国网财经表示,青年人就业压力的根源在于人才供需的结构性不匹配。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就业问题短期上看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引起的岗位不足,而长期来看,则暴露出当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需要在人才供给层面进行结构性调整。
“10年前、20年前我国文理科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大约是‘文少理多’,现在是倒过来了。然而现在我国要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最需要的岗位是工程师,是跟产业现代化和高端制造相关的专业。”她表示,“从国家的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上,我觉得需要依据相应的发展阶段、相应的产业结构,做一些宏观上的基本方向的把握和预设。”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鲁东红表示,当前,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迅猛发展,为就业带来新空间。挖掘利用好这些新经济蕴藏的就业空间,需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供需对接,健全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
面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已经积极做出调整。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此次增设了24种新专业,其中包括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