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2月28日讯(记者 李春晖)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一项挑战就是“社会预期偏弱”。如何改善预期尤其是改善企业预期,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企业成本”调研报告》(下称“报告”)为改善企业预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报告获取了13656 份有效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调研对象包括各类市场主体,以及财政、发改、工信、人社、税务、市场监管、银保监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等。
报告提出,风险成本高是企业风险预期上升的根本原因。这导致企业经济行为变得更趋谨慎,经营行为结构性收缩,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愿转、不敢转”现象,用工方式呈现“灵活化、短期化”趋势。
企业成本既包括由过去行为所决定、可以量化和测度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因外部风险因素内化而成的风险成本。
调研组通过梳理2016年以来相关政策文件发现,我国降低企业成本的策略逻辑是历史成本观,重在为企业“减负”,改善企业当期经营状况,而对风险成本认识不足,对未来预期的引导较弱。
报告认为,基于历史成本观的降成本政策与风险成本不适配,降成本政策应从“历史成本观”转向“风险成本观”。从风险预期的角度分析,“不及预期”将导致最大的社会心理成本,诱发“风险螺旋”,即更弱的社会预期,推高经济社会成本。
“寻找改善社会预期,特别是企业预期的可行路径至关重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研究员傅志华在发布报告时表示,“我们从风险成本观着手,利用‘风险-成本-预期’框架展开分析,以降低公共风险水平为抓手,提出改善企业预期、提振社会信心、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报告称,降低企业风险预期的核心在于降低公共风险水平,而降低公共风险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行为的可预期性。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为企业发展注入确定性,对政府政策进行强制性风险评估与审查,遏制风险的公共化和风险外溢,避免公共风险水平上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宏观风险管理框架。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