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1月22日讯(记者 曾蔷)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举措。
11月22日,由中国银保监会牵头主办的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论坛在京召开,来自监管、金融机构代表就如何有效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展开了深度探讨。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论坛致辞中表示,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印发后,各地细化了具体落地措施,金融机构积极推出专属产品,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新市民群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金融服务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肖远企在论坛上就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谈了两点看法,第一,精准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第二,熨平周期波动影响,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在精准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方面,肖远企指出,要主动发现新市民金融需求。新市民是个很大的群体,涉及行业广、归属管理部门多、信息分散。金融机构要深入新市民所处的行业、企业和人群,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城中村、走进这一群体,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和诉求。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交流,争取政策支持。要善于创造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多,甚至比较陌生。金融部门要多加宣传,增加供给,丰富品种,提供多样化选择。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增加金融供给也能发挥“良币驱逐劣币”效应,使不规范甚至具有欺骗性质的“伪金融产品”越来越少,直至退出市场。要精准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现很大差异。城市创业人员、新就业白领和快递服务、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同一群体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样。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分客户、细分市场,提升服务精准性。新市民流动性强,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账户开立、工资发放以及征信查询等标准化基础金融服务,确保在不同城市之间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认性。同时还要提供特色化金融产品。例如,针对创业人员的担保贷款、针对快递和建筑工人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各种保险产品等。这些都需要有足够个性化的设计和安排。
在熨平周期波动影响,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方面,肖远企表示,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优势,帮助新市民做好财务规划和财富管理。特别是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平滑这种波动对其个人和家庭金融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金融健康是衡量个人、家庭满足支付短期债务和消费,以及储备长期支出和抵御长期风险能力的关键指标。保持新市民金融健康尤其重要,这是其正常生产生活能及时修复并保持稳定的关键。因此,金融产品在波动曲线的不同时点上最好能灵活调整,与新市民就业和收入弹性较大这一特点相匹配相适应,要努力避免因财务接续可能中断和财务脆弱而使金融健康遭受损害。另外,金融部门也要帮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避免过度负债过度杠杆,拒绝高息诱惑高息陷阱。
金融机构聚力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既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骤,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毅在论坛上就如何金融服务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镇生活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数据互联共享。新市民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需求多样,同时打破了地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集中整合新市民社保、医保、消费、住房、信贷这些方面的信息,绘制更为立体的数据画像,用于积累信用记录,实现信用增值,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坚实的数据基础;二是做好分层分类的经营。根据最新中国城市规模划分的情况,中国内地共有683个城市,其中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和84个大城市。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的户籍管理,新市民的结构,所在的行业分布都有所不同,对应着不同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要因地施策,分类指导,对于超大、特大及大城市,重点关注互联网、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聚焦就业创业住房租赁等金融需求。对于中小城市,侧重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紧扣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金融需求。通过这些分层分类的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三是关注新市民融入城镇的心理建设。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镇,既要做好资金融通,产品服务这些物质层面的支持,也要关心关注他们在精神层面与城镇生活的互动和融合。金融机构要通过丰富的服务渠道,做好政策传导和服务宣传,帮助新市民加强身份认同,从权益保障、消费理念、财富配置各方面加快新老市民的阶段性过度。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论坛上就如何全面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表示,应构建起儿童金融、成长金融、创业金融、家庭金融、财富金融、养老金融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闭环,打造新市民综合服务体系,助力新市民学有所教、创有所成、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弱有所扶、老有所养。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创新金融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霍学文表示,新市民具有数量大、成长性强,金融服务需求多的特征,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方向。
北京农商银行党委书记付东升在论坛上表示,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首要是推动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和便捷化。金融服务首先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人民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贴心暖心服务上,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