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9月14日讯(记者 杜丁)帕金森病(简称 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尽管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已有近200年历史,但由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而如何给患者提供更合理的诊疗一直是各国学者努力的方向。
帕金森病中西医多学科整合式诊疗体系形成
日前,记者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调控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参与了清华脑起搏器的研发,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了脑深部电刺激(DBS)远程诊疗平台,为DBS应用及术后程控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该中心创立了以中医现代医学影像、现代运动医学为基础的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评估技术,并在长期实践及总结完善中,形成了帕金森病中西医多学科整合式诊疗体系。
该体系基于清华大学医工结合,以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及个体化问题为导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主线,旨在实现早期诊断准确率提高、中期用药治疗合理化、后期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精准化及术后程控管理完备化,是将医学与工科、西医与中医、辨病与辩证、治病与生存质量有机整合的创新诊疗体系。
帕金森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运动症状,同时患者还会伴有嗅觉减退、快速动眼睡眠行为异常、便秘、抑郁等的非运动症状。由于这些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的特异性,且与老年人常见衰老或其他疾病症状相似,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据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调控中心主任马羽介绍,为寻找更客观、直接的诊断线索,中心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中心何乐老师合作,创立了“HEMA 影像”运动障碍疾病DBS手术诊疗与评估分析技术,拓展了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影像结合的道路。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
“我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中医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有着一定疗效和优势。” 马羽教授表示,在帕金森病药物和手术治疗中,中医的治疗思想和西医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调控中心自2016年引入中医药技术探索对帕金森病人的中西医结合全病程管理模式以来,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延缓病情进展,减少西药用量的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中医药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非运动症状,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作为慢性疾病,目前帕金森病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案。马羽教授表示,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一种神经调控疗法,现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选择手术治疗时,若手术时机把握不好,术前评估不明确,手术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手术治疗后的程控环节往往被很多患者忽略,不少患者觉得只要手术定位准确就能一好百好,只有手术效果不理想时才想通过程控解决问题。” 马羽教授表示,在长期的帕金森病治疗过程中发现,帕金森病的诊断、用药、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手术及术后程控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到位,都难以使患者获得稳定、持续的专业治疗,难以有效改善其症状并提升综合生活质量。
据了解,调控中心通过神经电生理与AI分析技术结合建立的帕金森病运动功能客观评价技术及指标,临床应用近十年。改良了手术机器人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中定位技术,显著提高手术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长,手术疗效及患者满意度得到快速提升。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