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16日(记者安然 朱玲)近日,长安银行公布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了控股子公司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长银消费金融)的经营业绩。2021年,长银消金营业收入9.8亿元同比下降15%,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10.3%。
另外,截至2021年末,长银消金总资产为144.70亿元,同比增长3.65%。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长银消费金融近两年发展有所放缓,甚至部分指标还有下降迹象。
对于业绩增速的放缓,长银消费金融回应中国网财经记者称,虽然个别经营数据上有起伏,但总体上公司在消金公司第二梯队的排名基本稳定。同时,近几年由于消费金融监管和市场环境变化,公司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摆在重要位置。
营收9.8亿同比下降15%
公开资料显示,长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0月,是西北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总部位于陕西西安。2019年长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3.6亿元增资至10.5亿元,其中长安银行持股51%、上市公司广汇汽车全资附属公司汇通信诚租赁持股25%、北京意德辰翔持股24%。
自2019年成为行业“黑马”之后,长银消费金融近两年发展有所放缓,甚至部分指标还有下降迹象。记者综合历年数据发现,其2019至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7亿、11.55亿、9.8亿,同比变动556.72%、31.25%、-15%;净利润分别为3.56亿、2.24亿、2.03亿,同比变动836.84%、-42.98%、10.3%。
据梳理,截至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末,长银消费金融资产合计分别为41.03亿元、122.62亿元、139.62亿元、144.69亿元。期间的同比增速从198.85%降到了13.86%和3.65%。
业绩放缓的原因为何?记者就此采访了长银消费金融,其回应称:“虽然在个别经营数据上有起伏,但总体上公司在消金公司第二梯队的排名基本稳定。同时,近几年由于消费金融监管和市场环境变化,公司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摆在重要位置。”
搁浅的“银行集团计划”
在长银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大股东长安银行给予了不小的支持。历年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长安银行拆借给长银消费金融的款项分别为3亿元、8亿元、11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166.67%、37.5%。但由于2020年、2021年长安银行拆出资金的对象还包括多家公司,年报中未再将长银消费金融的数据作单独列项。
不止于此,记者还注意到,2019年,长安银行在原董事长赵永军执掌期间,曾提出了“打造银行集团”的目标。这项计划之中便包括西北首家消费金融公司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及长安银行沿丝路经济带批量化设立并控股的4家村镇银行。
据媒体报道,赵永军执掌期间,长安银行在信贷端大力响应回归本源支持实体,形成“大公司”条线、“大零售”业务、银行间市场业务、理财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为主导的多元化综合业态。但随着赵永军“落马”,银行集团计划也似乎被搁浅。
近两年母行的变动,对长银消费金融的业务是否产生了影响?记者就此采访长银消费金融,其没有正面回应“银行集团计划”的部分,仅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长安银行从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加强了对公司的支持力度,帮助公司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助力公司发展。”
合作类业务频遭投诉
长银消费金融官网显示,其自营类业务主要有三大消费金融产品,其中“畅开花”为循环贷产品,年化利率18-24%;“畅享贷”为大额线下产品,主要针对有公积金、按揭房、高学历的客群,年化利率14%-23.88%。“畅快买”是消费金融分期业务,官网显示暂未上线。长银e家为针对优质企业员工的现金贷产品,年化利率为7.2%-12%。
但相比自营业务,长银消金合作类业务屡遭投诉。长银消费金融公布的2021年度消费投诉分析总结报告显示,2021年其共受理消费投诉601件,其中合作类业务投诉586件占比97.51%,问题主要涉及催收征信纠纷、息费定价争议等。
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多位网友就“退还担保费”、“高利息”、“莫名上征信”等问题对长银消金进行了投诉。“长银消金的利率是正常,但是加上第三方平台的费用就高得离谱了。”有网友投诉表示。
对此,长银消费金融又作何回应?在合作类业务中,其又是如何对合作伙伴进行刷选?在长银消费金融的业绩中,合作类业务占比多少?就上述问题,记者向长银消费金融发送了采访提纲。
长银消费金融向记者回应称:“公司在选择合作机构时,设立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和准入机制。”“从业务转型以来,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压降合作类业务比例,提升风险收益类产品占比,大力推广自营业务,助贷类业务占比连年下降。”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