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5万亿支出重点保障有力 减税降费持续实施
从国家账本看“十四五”开局之年国计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增长1.8%。新增专项债券安排3.65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000亿元。还将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
在5日举行的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更可持续,覆盖内容很广,体现到今年预算安排上,有三个特点:财政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与今后年份财政政策做好衔接,留出空间;坚决做实化解财政风险隐患。
如何保持“基本稳定”?刘昆表示,今年的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和2019年相比,赤字总额3.57万亿元,增加0.8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新增3.65万亿元,增加1.5万亿元。中央本级财政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比去年略有增加,规模超过8.3万亿元。
如何为今后年份“留出空间”?刘昆指出,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减税降费,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目前保持在15.2%左右,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比值是最低的,体现了惠企利民。将持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保持政府部门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既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又为今后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过7.6万亿元。去年全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6万亿元,今年在减税降费方面有何考虑?刘昆表示,一是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将继续实施。近年来出台的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今年将继续执行,政策叠加效应将持续释放,企业和个人减负会越来越明显。二是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适时退出。对2020年出台的阶段性税费政策,在研究论证基础上,部分适当延长执行期限,部分到期后停止执行,不搞“急刹车”。三是小微企业税费优惠突出强化。四是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行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表示,“十四五”开局之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积极,但侧重于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是在疫情影响远未完全消除情况下适应扩大内需、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2020年赤字率安排到3.6%以上,是阶段性的,今年调整为3.2%左右,也是适应和服务“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需要。在他看来,今年赤字率指标的安排,既不需要非常时期3.6%以上的水平,又要释放积极的信号,同时为防范经济下行风险预留政策空间。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总体上看,2021年的赤字、专项债仍有较大规模,财政政策仍是积极的。“即使赤字率下调,但名义GDP增速大幅反弹,赤字规模总量仍较大,达到3.57万亿元,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从历史上看仍属于较高水平。专项债规模下调至3.65万亿元,较去年下降1000亿元。一方面源于前期发行的部分专项债在今年将投入项目中;另一方面专项债余额在2020年底首次超过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考虑到专项债最终要通过专项债项目收益偿还以及收益率边际下行的特征,下调后能与项目更好匹配,有利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债务风险、提前防范风险。”他说。
罗志恒指出,提质增效主要体现在统筹财力、优化支出结构和加强管理上,保重点的同时提高投入产出比。今年将继续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化支出结构,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让市场主体过“好日子”。同时,建立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今年将继续压减中央本级支出,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直达机制提高效率和效果。此外,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切实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
“从预算报告的各项重点任务看,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稳定经济、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保民生、保基层财政运转、化解风险、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均指向新发展格局等领域。”罗志恒指出,财政规模和支出方向的调整,反映了财政在紧平衡时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的财力保障,既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的总量调节功能,也发挥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