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省区之一的山东,这里有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3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自去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发布以来,山东全省经开区积极贯彻落实,大力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中国扩大开放注入新活力。
为此,本报特推出“山东经开区迸发新活力”栏目,从各个经开区独具特色的建设亮点入手,阐述各个经开区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旨在展现一幅全方位、多视角的“山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景大片”。
□本报记者 晏澜菲 通讯员 蔡海林 丁吉旭
6月19日,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烟台自贸片区国际贸易中心正式启用。中心将重点招引贸易总部、服务贸易、跨境代理、大宗商品等新业态,引领全区外贸加快转型升级,成为稳外贸、保增长、抗下行的新引擎。
这是去年8月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获批,公布烟台片区范围位于烟台经开区后,“开发区+自贸试验区”携手发展的成果,也是烟台经开区创新驱动跑出建设新速度的体现。
携手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烟台经开区内,一座“现代绿色化工城”正在加速崛起。作为万华烟台工业园二期核心项目、山东省首个百万吨乙烯项目,万华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总投资168亿元,该项目现已基本建成,正进行设备调试,计划9月正式投产。
据烟台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项目采用国际最先进工艺和自主研发技术,将建设全球技术含量最高、竞争优势最强的乙烯一体化项目。投产后,既可使过去难以处理的副产品氯化氢“变废为宝”,又可为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原料,实现自身及外部产业链协同效应,助力我国石化、新材料等行业自主创新、国产替代和新旧动能转换。
大项目站台,烟台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迸发出蓬勃活力。烟台经开区十大重点“牛鼻子”工程:临港经济区和临空经济区、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和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和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古现文旅新城和八角文旅新城、中韩产业园和中日产业园,已进入稳步建设阶段。
从今年1月至今,经开区梳理出“四个一批”项目300多个,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880亿元。不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都创下历史新高。目前已有86个产业项目开复工,其中续建项目60个、新开工项目26个,全年开复工产业项目将突破100个。
紧扣“建设烟台市现代化滨海新区”战略目标,烟台经开区聚焦聚力自贸区,加快推进十大“牛鼻子”工程突破升级,为各类创新要素增强“虹吸效应”。
自贸创谷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重点打造的“八大中心”之一--国际科创合作中心主要承载空间。自贸创谷引进培育高层次科创项目、人才团队和孵化平台,打造国际水准双创基地。目前,已承接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省数字经济示范园等高层次孵化转化平台。目前,在孵企业已有260多家,创投基金170余支。
承载着烟台片区的发展,烟台经开区开足马力,不断汇集新动能,“开发区+自贸试验区”模式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试验田正在蜕变为丰产田。
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项目落地建设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则是吸引项目落地建设的根本。
经开区工委、管委领导挂帅,强力突破解决问题,不到2个月,烟台经开区7个多年搁置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去年,烟台市首个实施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就发生在烟台经开区。该机制通过实施组合审批、容缺预审等手段,推动项目拿地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许可办理,实现开工建设,创造了瓦鲁机器人拿地后2个工作日开工建设的记录。
今年以来,烟台经开区主动降低机制适用门槛,将全部建设项目纳入机制保障范围,拿地后取得施工许可时间平均压缩至5个工作日,目前正全力推动16个新建产业项目在下半年早开快开,展现高效能投资新活力。同时,建立项目培训服务机制,出台全市首个《社会投资项目手续办理指导手册》,定期召开培训会,对项目方需要提前准备的相关材料和手续办理流程进行专题指导,缩短项目开工准备时间。
烟台经开区还探索建立项目帮办员、项目联络官、项目定期通报机制,在项目前期洽谈时就提前介入,为其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咨询服务,打造项目洽谈签约、开工建设、投产运营无缝对接的“全链条”服务,确保全区项目无障碍推进。
不仅经开区积极开拓创新,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同样奋勇前行。自挂牌以来,烟台片区始终紧扣改革攻坚这一主线,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制度,其中全国首创6项、全省首创8项、改革创新做法9项。系统完善了创新型开发区意见,相继推出了产业培育60条、金融创新35条、优化政务服务20条、海关监管改革28条、税务服务15条等一揽子、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助力各类市场主体轻松上阵、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