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29日讯(记者李春晖)5月28日,2020年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两会在召开时间、会期、形式等方面与往年有很大不同。其中最为特殊之处,是今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未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代表不重视经济增长,也不会因为没有速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
“我们确定了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等‘六保’的目标任务,这和GDP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李克强总理在5月28日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如果统算一下,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们围绕稳住经济基本盘、保就业民生建言献策,使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大前提下实现各项目标的思路更为开阔、路径愈加清晰。
没有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宏观政策仍将有大作为
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的巨大不确定性,今年我国没有设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多位代表委员、专家学者表示,此举是非常务实的做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潜力是有的,但要留足空间,才能掌握主动,以应对无法预测的疫情。
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金李在小组讨论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未设GDP增速具体目标,不是代表经济不增长、社会不发展,而是以最充分准备应对最坏局面,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体现了底线思维。
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是一种综合性、基础性的指标,对指导工作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海外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持续造成冲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中国网财经表示,此时如果硬性设定一个年度增长目标,尤其是追求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很可能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任务造成干扰。而如果设定一个很低的增长目标,那这个目标的实际指导意义又会比较小。
那么,在没有经济增速目标的情况下,各方面工作以何为参照和依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5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虽然没有直接提GDP的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从过往几年的经验数据来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大概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要增加900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增长率全年就不能低于4%。也就是说,就业目标从侧面给经济增长提出了要求。
在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亮点纷呈,没有提具体经济增长目标,通过聚焦“六保”引起社会对稳经济的关注,把就业放在首位,体现了对增长和就业新型关系的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弦德集团有限公司CEO蒋志鹏在小组讨论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虽没为今年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但以民生为核心的量化指标却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把民生作为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们的初心所在。
正如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不会因为不设GDP的速度目标就没有方向感。该抓的工作照样抓,重点围绕加强“六稳”、“六保”工作来做。
其实,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不会失去方向,还将有“大作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张立群表示,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提经济增长速度的具体目标,但是围绕经济增长做了大力度的安排和部署,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加大。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在下半年会表现得比较鲜明。今年全年中国经济会出现V型反转格局。
另外,今年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或许会成为地方政府进一步破除“GDP崇拜”的契机。虽然我国多年来一直要求高质量发展,强调“不以GDP论英雄”,但一些地方仍有“GDP攀比”之风,“GDP万亿俱乐部”等各类排行榜依然热度不减。
黄守宏表示,不设GDP增速具体量化指标,从地方政府来讲,可以让大家从速度的焦虑中、数字的包袱中解脱出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精力用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上。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中国网财经表示,今年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也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GDP增速目标只是评价经济发展结果的一个方面,高质量发展则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民生等内涵更加丰富的多元目标体系。
在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以后在国家层面不再提具体经济增长指标,而是设定就业指标,同时提出发展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在小组讨论时表示,建议今年仅公布国内生产总值,不再公布各省市生产总值数据,避免各省市为竞争排名而去搞无效的投资。
千方百计保企业、稳就业,夯实民生之基
如果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比作一幅画卷,经济增速目标部分“留白”处理,就业民生部分则是“浓墨重彩”。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动因。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最高频词就是“就业”,出现了39次。
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就业和民生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一些行业特别是影视、文旅、餐饮等服务业长时间停工停产,营收承压。一些企业特别是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中小微企业陷入困难,出现裁员或者降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略低于往年的目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这是考虑到疫情对市场主体的影响后制定的比较实事求是的目标。
张立群也表示,在今年已经过去5个月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新增就业目标是不容易的。如果和去年同期即去年5月之后的新增就业相比,今年的数量将是明显扩大的。今年下半年就业市场扩张力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会显著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
“比如说财政政策的重点是把资金用在稳就业和保民生上,金融政策主要是保市场主体,就业和社保政策重点是把民生底线兜住。”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刘尚希委员在小组讨论时建议,优化财政资金支出,把钱“花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管理能力,以风险作为核心指标对资金用途进行科学排序。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小组讨论时建议,推动银行加强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投资方面,以5G应用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是今年的投资重点之一。张燕生表示,可以通过“新基建”来挖掘新就业岗位,包括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等新的就业形式。通过改革创新,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多管齐下,就业问题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丁元竹在小组讨论时建议,把零工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开辟稳定一些新领域,促进就业。
中小微企业是实现就业最主要的渠道。据统计,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可以说,保中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小组讨论时表示,当前,劳动密集型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他建议:一、将减税降费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增加对民营企业新增贷款规模。二、进一步清理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欠款,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银泰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沈国军在小组讨论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39次提到“就业”,体现了中央对经济复苏和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他建议:一、通过稳定复工复产政策,加大针对民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多渠道优化企业休养生息的营商环境。二、引导电商、网约车等新经济形态和新兴职业加速发展,扩大新兴就业岗位,提前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案,大力促进灵活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在扩大就业方面有部署,在加强失业保障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小组讨论时建议,进一步改革失业保险制度,修改失业保险条例,降低受益资格,用失业保险覆盖整个失业人群,将失业保险金发放到个人,保障失业人群权益。
对于我国在失业保障方面的能力,黄守宏表示“请大家放心”。“我们现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还有4600多亿元,另外我们还有2万多亿的社保基金战略储备,今年还要推动失业保险省级统筹。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把失业兜住。”黄守宏称。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