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支持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汇报,推出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
此前于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当前,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日前,《金融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连平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宏观政策逆向调节需要在加大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关注中小微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实际困难。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冲击,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而随着国际疫情发展,中国面临新的压力。在此前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基础上,我们应如何实现迫在眉睫的“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目标?
连平: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为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幅度回落,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加大扩张力度。中国财政良好的状况在全球位居前列,政府债务率不高,只有不到60%,低于国际警戒线;而美国、欧洲大部分国家已达到100%以上,日本更是在200%以上。中央和地方仍有大量闲置资金可以运用。
2019年末,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达到约35万亿元,占银行业存款的比重约达15%,为历史最高水平。如果能调动其中的10%,就是2019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250%,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财务资源。除此,中国政府还拥有股份和土地等其他形式的资源,因此中国有能力承受财政的进一步扩张。未来财政要继续支持投资,包括新型和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及支持消费;2019年推出的减税降费举措要继续落地,而且还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新的减税降费措施。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还可以进一步在这么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可以考虑计划的预算财政赤字从2.8%提升一定的百分比。二是发行疫情特别国债,通过建立疫情中小企业纾困基金、贫困补贴与消费启动基金专门用于疫情冲击的主体救助,同时充实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三是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四是继续挖掘财政性的、趴在账上的资金,发挥好闲散资金的作用。五是财政将运用定向减税、发放补贴、贴息等方式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微观主体,防止出现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和失业。
《金融时报》记者:有人担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能会演变为“大水漫灌”。您认为该如何避免政策的“短刺激”留下中长期后遗症呢?
连平: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疫情几乎使经济一度陷入“停摆”;同时,中国经济又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着深水区推进,这就使得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的举措非常有必要,我们要找到准确的抓手。
例如,“新基建”聚焦点在于科技创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领域以及新型城镇化,包括公共卫生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兴领域,就是一个有力抓手。但要在实施过程中避免重走“四万亿”刺激老路,应该从三个层面入手。
一是注重“新基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008年“四万亿”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铁公基”领域。“新基建”聚焦的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可以说,“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未来繁荣的基石。二是注重“新基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过去我国基建投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主体单一。而“新基建”中相当一部分项目是由市场驱动,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合力的结果。民间投资在其中的能量越来越大。三是“新基建”要防范信贷的“大水漫灌”。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冲击下,很多人关注到小微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 4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特别针对小微企业提出了新的支持政策。但随着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不少企业面临着供应链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困难。是否还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或办法能帮助这些企业摆脱困境?
连平:这需要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从政策角度来看,要关注促内需政策和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要有的放矢,提高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强化对中小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提高对中小企业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促进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为进出口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商务部也表示,会加强对重点贸易伙伴疫情发展的经贸形势研判,并推动精准帮扶企业的政策落实。可以考虑出台具体扶持外贸企业的政策,比如减免税收和发放稳岗补贴等,要让前期出台的政策有效落地。
从企业角度来看,要保持足够的现金流。如在海外疫情扩散的背景下,外需可能会受到影响;在没有订单和资金进账的时期,缩减开支对于外贸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目前库存较多的货物或商品,短期可以适当降低价格从而促成成交;对于目前库存量较低的货物或商品,价格可以暂时稳定,但应该坚持按单生产的原则。
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在政策的支持下,节约开支,加大对生产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当下涉及货物商品贸易的公司受到疫情的影响最为严重,尤其是食品、服鞋制造等出口企业。而服务和技术贸易企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比如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对疫情的抗冲击力较强,2020年前两个月,在服务贸易整体出现进出口下降趋势时,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同比上涨5%,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7.9%。这也提示企业要加速转型,提高自身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