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创新到实践探索,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新片区”)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升级版”,时隔6年,新片区这块新的“试验田”面临着怎样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使命?在当前中国数百个多样化的对外开放载体中,新片区有着怎样的差异化角色定位?如何衡量新片区的成功与否?
9月5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权衡、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三位专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解读。
金融业开放是重头戏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疲软,贸易摩擦成为新常态。
因此,与6年前上海自贸区试验区为适应全球化更高要求、寻求融入全球化路径这一定位相比,新片区在设立背景上有了重大的变化。
“新片区作为一个特殊经济功能区,要彰显中国坚持全方位改革开放的鲜明态度,是要主动引领全球化健康发展。”周振华认为,从“适应”到“引领”,当前,新片区肩负着应对世界投资贸易格局大变革、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全球科技革命新竞合等多项任务。
权衡表示,自贸试验区主要围绕着政府职能转变和便利化进行探索,但新片区除了注重使“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更高水平制度创新外,更加重要的任务是聚焦如何使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新片区得到更好的集聚,“产业聚集才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其中,金融业的开放是一个重头戏。
“新片区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吸引总部聚集、发展离岸贸易,这两件事都离不开金融开放。总部的作用是资金调配,离岸贸易的核心之一是贸易结算清算,如果在金融上没有重大突破,资金无法自由流动,这两者都会受影响。”周振华表示,新片区的金融创新同样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税收制度应更具国际竞争力
在场专家同时指出,当前,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速已超过货物贸易,随着医疗、教育、信息、金融等新兴领域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全球化进程中,新片区同样面临着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转向制造业、服务业并行开放的风险压力测试任务。
“比起制造业,这些新兴行业会更多涉及到数据安全、经济、政治等各种层次的风险,如何在开放与风险防范上找到平衡,需要新片区来做先行的风险压力测试。”权衡表示,这对政府的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挑战。
同时,新片区承担的风险还来源于在深层次的体制突破上先试先行,一方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方面也要使这方特殊空间里的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其中,探索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是重要一点。权衡指出,国际上很多自贸区和港口都有着更加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新片区没有这项最具竞争力的政策,就无法有效聚集人力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中高端产业。
“在新片区进行税收优惠政策改革,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公平竞争。”权衡指出,“新片区不是税收政策洼地,而是产业竞争高地。”
“新片区面向全球竞争,衡量它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这个区域未来能否产生大量的财富增长,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周振华表示。
上海是综合性的全球经济连接点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只有2.7%,贸易增速从去年的3.4%下降到2.9%。当前,中国的商品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1.7%,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体。其中,上海口岸的进出口总量占全国的27%,是全中国最大的贸易口岸。
周国平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GDP总量增长了119倍,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当前,上海经济处于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需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增设新片区也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上海东边是新片区,西边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东西同步推进,可以形成东西比翼双飞的格局。”周国平说。
“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贸试验区等在内的数百个对外开放载体,但新片区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区域。”周国平表示,其定位是要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场专家指出,与其他更加侧重区域性连接和专业功能性的自贸区城市不同,上海所处的区位决定了它既是东部沿海大通道,又是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且与更远的欧美发达城市有着更高的连接度,因此上海未来在全球资源配置当中,是综合性的全球城市连接点角色。
(责任编辑:张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