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作家吴晓波于4月26日做客中国网财经联合头条财经共同举办的“金融读书汇”栏目,详解中国企业不断发展、突围转型,展望2019年新的商业机会。
面对很多企业遇到的问题——在激烈变动的环境下,该如何突围转型?吴晓波表示,当今的商业世界没有人能够化解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掌握百分之一百的信息,没有人能够做出绝对正确的决策。应该借助亚马逊CEO贝索斯曾经提出的概念叫Day One,每天都要像创业第一天那样去运营企业,务必保持创业的精神和活力。
吴晓波在访谈中还表示,目前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已经接近人口承载能力的红线,未来中国需要依靠新一线城市来疏解人口压力,重新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此外,未来十年,城市化仍然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内在重要动力之一。城市真正的竞争力仍然藏在民众创造财富的热情和地方政府的开明姿态和科学规划的能力两个方面。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网财经: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您一直在关注这40年的企业发展,曾用“激越”来形容前30年(1978—2008)的光景。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形容后10年(2008—2018)的发展,您会选取哪个词?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
吴晓波:水大鱼大。
水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人民币的规模总量增长了3.26倍,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中国人获取信息、社交、购物还有金融支付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就像大水,恣意泛滥、猛烈冲击疆域的边界。所以近几年我们也感受到了许多压力和不适。
中国网财经:整本书,您是以编年体记述的方式记录了当年最重大、以至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和人物。如果将时间线拉平,从一条条历史的线索来看的话,让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都有哪些?
吴晓波:过去十年中国经历着产业迭代创新的时期。我认为这些角色在过去十年存在感都是非常强烈的——
首先是风险投资家,他们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新经济产业的萌芽与创新。到2016年中国已经是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代表人物有IDG中国的熊晓鸽、红杉中国的沈南鹏等。
中国的汽车产业曾经长期把持在外资和国有企业手中。但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第一次超过了美国,代表人物有“以蛇吞象”并购沃尔沃的李书福、比亚迪的王传福、长城的魏建军等。
2016年,中国由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海尔的张瑞敏收购了三洋的白电业务,联想的杨元庆收购了摩托罗拉手机业务。
“互联网+制造”兴起,出现了一批在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上都有作为的企业家,或者说冒险家。雷军是第一个由互联网转向制造业的“降维打击者”。
同时,一批企业家进入新能源、人工智能及基因科学等产业,成败还不可知,但这代表了中国产业探索的另外一个方向。
中国网财经:10年前您写了《激荡三十年》,去年写了《水大鱼大》,前三十年和后十年,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吴晓波:也许你读过《激荡三十年》,十年前,我用颇激越的文字描述了一段野蛮生长史。在那些岁月里,对现状的背叛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自信,即便是失败者也非常迷人,这是一段从0到1的创世纪。
但改革开放的后十年,模式创新、资本驱动和法治规范成为商业运营的主轴。今天中国在坚持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创业成本在抬高、法治化的环境在提高。今天中国的创业开始从模式创业进入到硬核创业。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突变的“艺术时代”结束了,理性的“科学时代”降临。
每个人都在问,财富的机会在哪里,商业世界的变革是否还有迹可循。然而,旧的共识已经瓦解,而新的共识未曾达成。这仍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中国网财经: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跟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我有没有辜负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没有辜负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晓波: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的平凡人。海德格尔曾经讲过一句话:“只有在疑问与不适中,哲学才会出现。”所以我们说如果一个时代让你觉得很不适、很焦虑、充满危机感、惶惶不可终日,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明它是一个好的时代。机会在这个国家永远存在,不同的年轻人将获得不同的机会。
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了,要写回忆录了。但是可能今天更多的人开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中国网财经:您如何看待近几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变化?
吴晓波:从2014年、2015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这几年我去很多工厂,从一条柔性生产线开始看起:看传感器技术、跨境电商、云计算平台……,我看到了很多新变化:技术成为制造业新的驱动能力,消费者愿意为技术买单。
定制化会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定制以后,生产成本之外会增加一个新的成本——情感成本,柔性的情感成本会使得所有产品摆脱成本优势,开始谈定制化和解决方案。
那些体质比较弱的制造业企业,在未来三年仍然会非常难过,危机会淘汰一大堆企业,使得一些头部公司的品牌能力、制造能力和渠道能力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在制造业已经看到了一些新的拐点出现。
中国网财经:社会发展和变化这么快,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如何突围转型?企业家们应该怎么做?
吴晓波:我有很多学员来自于传统产业,这几年经常问我一个问题,说吴老师,面对这样激烈变动的环境,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转型?我常常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你的转型犯过多少错误,付过多少学费?如果你一个错误都没有犯过,你一分钱的学费都没有付过的话,这个问题将永远是一个问题。
当今的商业世界没有人能够化解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掌握百分之一百的信息,没有人能够做出绝对正确的决策。怎么办呢?亚马逊CEO贝索斯曾经提出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Day One,就是第一天。Day One就是每天都要像创业第一天那样去运营企业,务必保持创业的精神和活力。
中国网财经:2019年,还有哪些新的商业机会?
吴晓波:2019年会出现三个商业模式的井喷:圈层社交、私域电商、会员制。
在消费领域,本土文化元素、颜值迭代、物美价平,是一个新的消费潮流。价廉物美的消费哲学逐渐被主流消费者所抛弃,新的以物美价平为主的消费哲学开始体现。
今天中国的整个流行趋势已经不再是金字塔式的,很可能某一种流行在一夜之间扁平化地遍及全中国所有城市。流行的曲线在变短,创新的曲线在变短,但是创新的深度在拉升。
此外,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步已经排在全球第一位,车业在2019年会发生新的突变。同时5G要来了,将创造智能互联的未来:精细农业、沉浸式购物、协作工作空间、灵活制造、无人机运输、沉浸式娱乐等等,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网财经:您还看好知识付费吗?
吴晓波:在前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被掌握在少数的权力集团的手中,谁拥有了报纸、图书、电视及电影的印制发行权,谁就掌握了知识的定义权和议价权。但互联网让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交付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所有的知识生产者而言,最真实的挑战是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夺取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
这一次的知识付费热潮,可以说是发动了一场新工具革命。它的野蛮生长,从本质而言,是民间的一次反叛,它让自由的知识生产者重新夺回了主权,改变了中国知识供给的某种结构。
而且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今天的知识付费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景象。因为目前的知识付费购买者以新中产为主,自我学习驱动能力强,有起码的识别力。所以我依然看好知识付费。
中国网财经:您有想过十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吗?哪些城市更具备潜力?北上广深外,年轻人还可以去哪些城市发展?
吴晓波:之前有很多年轻人开玩笑跟我说:“吴老师,一线城市容不下肉体,三四线城市容不下灵魂。你觉得我是该在一线城市打拼呢?还是回家乡发展呢?”目前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已经接近人口承载能力的红线,所以未来中国需要依靠新一线城市来疏解人口压力,重新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未来十年,城市化仍然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内在重要动力之一。我们的城市化率会从现在的59%提高到70~72%。在未来的十年中,哪些城市将仍然充满活力、哪些城市将可能没落和被边缘化?其真正的竞争力仍然藏在两个地方:一是民众创造财富的热情,二是地方政府的开明姿态和科学规划的能力。
(责任编辑: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