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呈上升趋势
- 发布时间:2015-03-23 10:47:54 来源:中国网财经 责任编辑:胡爱善
中国网财经3月23日讯 3月19日,大公国际发布《2015年全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展望》。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呈上升趋势但程度基本可控,转型变革的大幕已拉开,未来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增加。
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将趋于下降
2015年随着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继续强化,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将趋于下降。经过2013年和2014年连续整顿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产品后,同业业务的增速显著回落,同业业务以往作为影子银行栖息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显著缩量,表外融资同比大幅少增,部分表外融资转至银行表内。
然而委托贷款和银行理财产品仍继续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6月底银行业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2.7万亿元人民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0.8%,理财余额同比增长47.6%。不过在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总量控制和提出规范化管理要求后,理财产品的规范化运作程度有所提高,对委托贷款的监管也在加强。随着2015年影子银行清理整顿工作继续深入和对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逐渐升级,由于影子银行业务导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上升问题能够得到缓解。但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新挑战还将不断涌现,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值得持续关注。
资产质量风险将继续呈恶化趋势
2015年随着企业进入去杠杆化进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风险将继续呈恶化趋势。中国企业的去杠杆化进程刚刚启动,非金融企业负债目前仍停留在占国内生产总值128.3%的高位。在2008年底以来的大规模信用扩张过程中,银行新增信贷主要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业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的上游企业。中国政府坚定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恰恰是要通过多种措施逐渐消化掉这些企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重要措施就是控制这些行业的信贷需求,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承受资产质量下降压力。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从0.94%升至1.16%,银行不良贷款核销额和90天内逾期贷款额均出现了激增态势,这一问题在2015年会进一步暴露。而且由于存在有针对性的贷款宽限现象,实际不良水平可能高于官方数据。2015年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任务仍然很重,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预计将以稳健为主,部分行业存量信贷信用风险将出现结构性释放,银行资产质量继续恶化。此外,虽然银行对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只是承担委托代理责任,但是如果出现风险事件,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银行承担偿付责任的可能性也较大。
中国银行体系不会发生系统性危机
尽管中国银行体系信用风险水平上升不可避免,但程度基本可控,不会发生系统性危机。从银行体系自身来看,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其一,监管部门对银行贷款集中领域实施了严格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起到未雨绸缪作用。自2010年银行信贷大幅扩张问题暴露后,监管当局及时采取多种措施增大银行风险缓冲空间,如大幅提高拨备计提要求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执行首套房贷30%的严格首付比规定,要求银行逐步压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信贷规模等。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银行业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10.47%和247.15%,均处于较高水平,为银行业抵御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奠定基础。
其二,占银行贷款规模20%的房地产按揭贷款风险可控。由于中国家庭部门财务稳健,负债率低,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平均首付比达到40%-50%,对房价下行压力的承受力强,这部分贷款是中国银行体系最优质的贷款。
其三,对于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类贷款,监管部门一直强调保在建,控新建的信贷导向,使这类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得到了系统性控制。
其四,企业还款压力上升可控。在这轮信贷扩张中存贷款利率尚没有完全放开,银行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在2008年底以来仅大约上升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的主体企业因多数通过银行体系融资所以借款成本上升幅度有限,有效控制了企业在资产负债率上升和利润下降情况下的还款压力。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也是基本可控的。大型银行是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者,它们的杠杆率普遍低于其他银行,资本缓冲空间较大,而且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降低了流动性风险;特别是由于大量理财产品投向了有政府隐性担保的资产,如债券市场产品、信托产品等,违约风险较小。
中国银行体系转型变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未来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将不可避免地增大。继1998年以来银行体系大调整后,中国银行体系又一次处于转型调整的当口上。上一次以建立规范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这一次则是以促进金融竞争,满足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为导向。随着在2013年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后,下一步就是积极筹划银行存款利率全面放开;银行准入门槛在降低;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在2014年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以期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利率控制的取消使银行体系为了竞争需要提高存款利率的动机不再有阻碍因素,但也迫使银行不得不将资产更多地投向高风险领域来消化负债成本压力,银行整体的信用风险水平将趋于上升。而作为控制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制度设计,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加强和即将实行的存款保险制度构成了银行体系的额外负担,使银行体系与监管相对薄弱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继续处于竞争劣势。
银行体系很可能不得不更为依赖非核心负债,主要表现为增加来自金融市场的短期负债,而在资产端可能会转向依赖资产证券化摆脱不利竞争地位,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风险有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的可能。虽然由于中国银行体系的国有性质较强,加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实施,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概率很小,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会增大,政府救助负担可能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