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银行 > 银行要闻 > 正文

字号:  

大公国际发布《2015年全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展望》

  • 发布时间:2015-03-23 10:04:33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胡爱善

  中国网财经3月23日讯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于3月19日发布了《2015年全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展望》,对全球银行业年度信用风险发展走势做出预测。

  大公认为,2015年高负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仍然较为突出,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信用风险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主要分析如下:

  一、长期宽松货币政策是全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威胁,严格监管下的银行信用风险下降缺乏可持续性。

  2015年全球主要高负债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仍然不同程度地依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维持其信用水平。该政策延缓了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进程,压低了信用风险定价,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是多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威胁。这一政策实行时间越长,调整代价越大,退出越为困难。2008年信用危机后全球监管的加强虽然降低了危机国银行业信用风险水平,但是长期低盈利状况具有不可持续性,能否对主要业务进行重新定价从而满足股东盈利要求是国际信用危机发生7年后高负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课题。

  二、不良资产水平高、盈利疲弱是构成欧盟国家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欧元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治标难治本。

  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盈利疲弱使2015年欧盟银行业信用状况堪忧,部分外围国家正在经历新一轮流动性危机。经济增长乏力、资产负债表清理困难,抑制了欧盟银行业向实体经济提供信贷的能力,也制约了其自身信用风险的改善。2015年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改善银行经营能力产生一定短期效果,但在实体经济吸纳能力不足、经济复苏步伐不一致且量化政策可能造成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停滞的情况下,欧洲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将会大规模涌入全球资本市场,催生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长期危及银行业信用水平。届时,欧洲国家将沦为重灾区。

  三、美国银行业正在启动新一轮的风险承担,预示着信用风险水平下降仅是短期的,长期风险特征并未明显改变。

  2014年美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水平虽有所改善,但总体风险抵御能力依然薄弱; 2015年预计改善程度将有所提高。在严格的监管要求下,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出现了较大变化,这是一段时期内信用风险能够维持稳定水平的主要原因。但在金融危机后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形势下,美国银行业的商业模式抑制了盈利能力,可持续性不足。银行业新一轮风险承担正在启动,长期持续宽松货币环境会埋下新的信用风险隐患,特别是在住房按揭贷款领域资产证券化规模已恢复至危机前水平,预示着美国银行的发起-分散经营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四、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呈上升趋势但程度基本可控,转型变革的大幕已拉开,未来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增加。

  2015年随着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继续强化,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将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企业去杠杆化的宏观环境下资产质量风险将趋于恶化。此外,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贷款集中领域及早实施了严格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银行风险缓冲空间较大,风险程度基本可控,不会发生系统性危机。以“促进金融竞争,满足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为导向的中国银行体系转型调整业已启动,未来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将不可避免地增大,无疑对银行业和监管机构提出新的挑战。

  五、2015年新兴经济体银行业面临挑战增加,信用风险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2015年新兴经济体银行业面临两个主要挑战:一是宏观经济放缓;二是全球利率分化引起的国际资本波动加剧。新兴经济体在近年低利率背景下酝酿了不同程度的资产价格泡沫,其银行资产在快速扩张中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随着经济下行,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资产质量将呈下滑趋势,流动性风险亦有所上升,但由于监管趋严,风险程度总体可控,预测不会出现大面积风险爆发。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