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辛继召
目前各方重点关注中小银行、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等方面较突出的风险,对短期不一定暴露,但中长期会产生巨大破坏力的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认知远远不够,深度研究非常缺乏。
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问题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这两种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带来了重大挑战。
他表示,未来应强化气候风险应对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审慎管理,包括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金融体系影响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
其中,物理风险是指发生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事件,可能导致企业、家庭、银行、保险机构等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风险;转型风险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由于大幅收紧碳排放等相关政策,或出现技术革新,引发高碳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的风险。
王信指出,总体上看,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仍处初级阶段,面临金融机构应对意识不强、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和挑战。包括:金融业尚未充分了解环境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对环境风险分析的投入和能力不足。信息披露不足影响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方法有待改进。
但我国在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评估和应对上也面临较大挑战。一是近期一些地区煤电等高碳项目还在立项,为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二是目前各方重点关注中小银行、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等方面较突出的风险,对短期不一定暴露,但中长期会产生巨大破坏力的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认知远远不够,深度研究非常缺乏。三是气候变化相关风险防范的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包括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信息获取和披露、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对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应对的激励约束机制等。
王信提出思想建议,一是制定有较强约束力的碳减排规划。根据“30·60目标”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标,细化各行业、各地区的减排路径和能源转型目标,为准确评估、预测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气候风险应对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审慎管理。建议强化宏观审慎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重点就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等问题加强部门协调和绿色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将气候变化相关因素和绿色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抓紧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及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评估的方法论和工具,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金融体系影响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
三是强化金融机构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披露和风险评估的体制机制。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要求金融机构合理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将环境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框架,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金融机构应及时披露资产组合的碳排放量和强度等。作为激励和约束,应提高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在中央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中的权重,在货币信贷政策实施、存款保险费率缴纳等方面,统筹考虑金融机构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及其应对状况,促使金融机构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和风险拨备。相关措施可先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再逐步扩展到其他金融机构。
四是加强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评估和应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准确理解和应对相关风险及其外溢效应。我国应积极参与气候风险的国际治理,促使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相关风险的缓释更加平稳推进。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