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财经 > 保险 > 保险业动态 > 正文

字号:  

农业主导品种保险5年后基本全覆盖

  • 发布时间:2015-07-23 04:29:41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波

  由于易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存在较大风险。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关系着武汉上千万市民的日常生活。

  昨日,记者从武汉市农业委员会获悉,我市拟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充分利用保险机制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不断提高保险支农惠农的能力与水平。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起运营规范、服务优良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保险项目基本覆盖全市农业主要品种。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8年初具规模

  市农委农业产业化处负责人介绍,我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起步于2007年。当年7月,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8年来,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历了政策从无到有、业务规模从小到大、承保面从窄到宽、险种从少到多、服务体系从点到网的蜕变。已形成产品成体系、服务有网络、赔款到农户的巨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得到较大的拓展。

  目前,我市实施的中央、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有3个,分别是水稻、能繁母猪和奶牛。这3个险种的财政保费补贴比例达75%以上,参保率均超过90%,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2014年,中央、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签单保费4243万元,保险保障金额达到6.33亿元,其中水稻投保221.69万亩、能繁母猪投保14.74万头、奶牛投保0.71万头。

  此外,我市还于2007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地方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到13个。以钢架大棚保险为例,该险种为一揽子保险,标的不仅包括钢架大棚本身,还涵盖附加的薄膜和棚内种植的蔬菜、瓜果。根据大棚折旧情况的不同,每亩保额确定为9500元至14800元不等,费率5%,保费由市财政补贴30%,各区财政补贴30-60%。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累计处理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案1.15万件,支付赔款4500万元,简单赔付率为71%,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再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

  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力度迫在眉睫

  虽然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保障农民生产基本收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保费收入方面,2014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总额达到335亿元,而我市则不到6500万元,不到全国的0.2%,这与武汉GDP占全国1.5%、总人口占全国0.9%的份额不相称;保险深度(农业保费总额与农业增加值之比)方面,2014年,我市这一数值为0.19%,全国为0.57%,而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考核指标为2%;横向比较,2013年,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地方财政保费补贴达3.6亿元,是我市的60倍,在全国11个副省级城市(深圳除外)中,武汉市亦偏低。

  “武汉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构建适合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型保险模式,稳步扩大保险品种和覆盖面,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迫在眉睫。”

  2020年基本建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从2014年起,有关部门就开始加大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

  市农委制定了《关于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工作方案》,将保险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区,督导各涉农区农业部门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经市农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共同研究和相关资质确认,同意平安财产保险公司湖北分公司参与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由独家经营改变为多元主体竞争。

  市级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加大。2014年,保费补贴资金预算由2013年的3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增幅翻番。

  今年6月2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市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意见》明确了我市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起运营规范、服务优良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保险项目基本覆盖全市农业主要品种,主要保险品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率达到70%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农业增加值)达到2%以上,使自然灾害对“三农”造成的损失得到合理分担,冲击和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得到有力保障。

  《意见》还详细规定了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主要任务:

  ——推动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多元化。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多元化的有序竞争机制。除水稻保险外,其余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市场全部放开。

  ——逐步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

  稳步扩大中央和省确定的水稻、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其保障程度。

  加快推广地方特色成熟险种,不断提高快生菜、辣椒、玉米、西甜瓜、钢架大棚、杂交水稻种子等险种的参保率。

  围绕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地方特色保险品种,鼓励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气象损失保险、农产品产量保险和蔬菜、生猪等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协保机制。

  建立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与保险经营机构的合作机制,逐步完善适应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协保服务网络,协助保险机构办理承保、查勘定损、赔款支付等业务。

  进一步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积极推进乡、镇(街)服务站和基层协保员制度建设,优化保险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理赔效率。

  ——突出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重点。

  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创新险种设置和服务方式,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服务重点,提高其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市农委主任谭本忠: 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迎来发展春天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将农业保险作为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降低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更是社会建设、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从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国十条”,到去年12月省政府出台的相关实施意见“省九条”,再到去年12月武汉市政府和湖北保监局签署的《共建武汉保险示范区合作备忘录》,都以相当大的篇幅,对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这必将极大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拓展“三农”保险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6月2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意见》,我市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意见》明确了我市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业务规程和保障措施,为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利好叠加,在相关部门、区的共同推进下,武汉农业保险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湖北是农业大省,武汉作为发展龙头,近年来,在落实中央、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我们还针对武汉市的农业发展特点,启动地方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4年,武汉市累计为567.25万户次农户提供了1766.24亿元的经济保障;农业保险保费累计4.31亿元,累计为246.22万户次农户支付了2.98亿元赔款。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抗灾救灾、经济补偿、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明显,有效地增强了我市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与湖北保监局等部门和相关区加强合作,落实各项农业保险政策,共同推动武汉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